javascript:; 跨国车企“动真格” 自主品牌“忙转型”:新能源车市决战年开启-头条-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跨国车企“动真格” 自主品牌“忙转型”:新能源车市决战年开启

长城欧拉2纯电动车

长城欧拉2纯电动车 电池网资料图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调查显示,2018年,全球汽车行业的生产和销售经历了大幅下滑,全球汽车行业占GDP增速放缓的20%,占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30%左右。2019年类似的下滑继续出现,而2020年也不容乐观,汽车供应和需求的逆风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因为发达地区的汽车饱和度将达到峰值,而发展中市场的销量将难以提振。

2019年,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汽车销量降幅创下20多年来的最高纪录,减少了近200万辆。2020年一季度,春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汽车产销量预计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连续两年大幅下滑的全球车市,2020或是关键之年,百年汽车产业亟待新的推动力。

新的推动力来自何方?近期国际车企品牌的新动向可窥一斑。

外资车企巨头2020年新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概览

动真格的外资车企巨头

随着今年日内瓦车展取消,北京车展宣布不定期延后,3月3日,宝马、大众、奔驰、奥迪等不约而同举办线上直播发布会。虽然因卡顿、声画不同步、工作人员不专业等问题,直播不尽如人意,但投资和研发转向新款电动车型的消息纷至沓来。

宝马在其慕尼黑总部发布了首款全电动四门轿跑BMW i4概念车,这款电动轿车配有80千瓦时的电池,在WLTP标准下行驶里程将达到600公里,电动机最大功率达390kW。宝马将2020年视为“新能源之年”,在开年就已推出5系插电式混合动力里程升级版、全新X5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以及i8极夜流星限量版、i3快充畅行版。

大众在线发布了旗下全新的纯电动SUV车型ID.4、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途锐R、以及第八代高尔夫家族(Golf GTI/GTD/GTE)。其中,ID.4是大众汽车品牌首款纯电动SUV车型,也是继ID.3之后第二款基于模块化电驱动(MEB )平台的量产车型,其续航里程可达500公里。据悉,大众ID.4车型将会在今年年内开始发售,并在中国安亭工厂、美国田纳西查塔努加工厂以及德国兹威考工厂三地投入量产,大众预计该车型到2025年的产量将会达到150万台。

奔驰在线发布的新款奔驰E级提供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海外的E350e搭载一套2.0T发动机和电机组成的动力系统,综合最大输出功率234kW(315马力)和700N·m的扭矩。据悉国内版将推出E300eL和E400eL两个型号,其中最高的电池容量或为31.2kWh,纯电续航能力达到100km。

奥迪也以线上发布会的形式发布了奥迪e-tron及奥迪e-tron Sportback的S系列车型。这两款车型的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未公布,但动力方面将搭载三台电机,其中两台位于后轴,其增压功率可达370千瓦,扭矩可达973N·m,百公里加速仅需4.5秒。未来,这两款产品将成为首个实现量产的三电机驱动系统。

此外,近日,现代汽车也发布全新纯电概念车Pophecy Concept的官图,其中的方向盘被操纵杆代替,可自动驾驶。该车型尚未宣布任何生产计划,但一些设计可能将其应用于未来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当中。

雷诺也于近日发布了2020款Twingo Z.E,该车型是主要面向城市的经济型电动汽车,使用22千瓦时的锂离子电池组。在基于全WLTP工况(57%的城市,25%的郊区,18%的高速公路)的测试中,这款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为18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国际车企品牌均已透露其在新能源方面的具体规划:

大众汽车计划2020年推出8款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型,并计划到2029年推出至多75款电动汽车和60款混合动力汽车,预计电动汽车销量将增加至2600万辆;

2021年,奥迪将会在中国市场推出9款新能源车型,其中超过50%是纯电动车型,其它几款车都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到2020年底,宝马将提供6个车型系列组成的新能源车产品阵容,并计划到2025年推出25款电气化车型,涵盖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

奔驰计划2020年内在全球市场推出超过20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其母公司戴姆勒集团计划2025年20-25%销量为电动车型;

现代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覆盖了EV、HEV、PHEV和FCEV,计划在2025年之前发布44款新能源汽车;

雷诺希望2020年在电动车销量方面取得70%的增长,并计划2022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10%以上,推出八款新电动车。

可以看出,外资品牌车企,对待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正从“漫不经心”转向“动真格”。

此外,中国市场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且已成为外资品牌车企的重要销售市场甚至是第一大销售市场。

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提出要优化汽车外资政策,保障内外资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享受同等市场准入待遇。同时,需修订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允许外资在华投资的整车企业间转让积分。

2020年2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2月25日,工信部印发《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并提出各地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随着政策的利好,外资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战略规划的推进过程中,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转型期的国内老牌车企

“外资品牌车企瞄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落地新车型,让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是在同等价位下外资车企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例如特斯拉将产品价格做到了30万以内,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消费者主动购买。”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吴辉对电池网(微号:mybattery)表示,“外资品牌新能源汽车量产落地会进一步带动整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从而通过终端销量的增长带动整个产业链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的增长。对于国内的其他车企来说,外资的量产落地也会抢占他们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刺激他们更积极的开发更好的车型,去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

在吴辉看来,总体而言,外资的进入相当于放进一些鲶鱼,对于整个行业是好事,建议自主品牌加强产品研发和设计,从市场角度考虑,真正的想办法去降低成本,而不是盯着政府的补贴,根据补贴条款来开发和设计新能源汽车产品。

在这样的压力下,已抢占先机、率先布局新能源领域的国内老牌车企,也在加快其新能源化的步伐。

国内老牌车企2020年拟上市新能源汽车概览

2020年以来,已有多家车企透露了新能源汽车新车型的消息:上汽荣威Ei6 MAX、奇瑞eQ5、长城欧拉R2、长安E-Star、长安E-Rock、比亚迪汉EV、江淮嘉悦A5EV北汽新能源ARCFOX ECF等多款新能源车或将于年内上市。

近日,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撰文表示,中国新能源车在世界市场的表现不断的提升之中,2016年在世界市场份额达到45%,2017年中国的份额上升到47%,2018年四季度达到59%的较强水平,2019年中国新能源车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51%,相比较2018年的份额基本持平。

#p#

比亚迪宋

比亚迪宋  电池网资料图片

公安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46%,与2018年底相比,增加120万辆,增长46.0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19%。新能源汽车增量连续两年超过100万辆,呈快速增长趋势。

崔东树认为,比亚迪、北汽、上汽等诸多中国车企的发展较强,随着长城、吉利、长安等投入更多车型,中国新能源车的世界优势仍是较明显,未来技术提升潜力巨大。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外资的入局,中汽协原常务副会长董扬今年年初发文建议,中国品牌汽车企业不可脱离自身能力,片面追求品牌向上。即使是新能源汽车,在进口和合资企业生产的外国品牌大举入市以后,也需要先守住我们比较擅长的并且是市场大头的中低端市场,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向中高端发展。

外资入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我国自主品牌车企也在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扬帆出海。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5.4万台,但大部分是低速电动车。

对此,吴辉表示,中国汽车出口确实大部分是低速车,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现状和传统车是一样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更少,这一现状短期应该难以改变。吴辉认为,自主品牌短期要提高出口的份额,当前要更多的盯着亚非等欠发达地区,通过性价比抢占这一部分市场。长期来看,还是要开发和设计出适合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车型,针对不同地区汽车消费者对汽车需求的差异定制化开发针对特定市场的汽车产品。

突围中的造车新势力

除了外资品牌将蚕食国内老牌车企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造车新势力对于市场的争夺也是不遗余力。

3月5日晚,蔚来在其投资者关系网站发布公告,宣布再次完成2.35亿美元的可转债融资项目。加上2月14日与2月6日宣布的各一笔1亿美元的融资,蔚来在2020年已公告累计完成4.35亿美元的可转债融资。此外,2月25日,江淮蔚来EC6量产项目启动仪式在合肥市江淮蔚来工厂举行,同时传出消息,蔚来中国总部项目将落户合肥,项目计划融资145亿元,用于公司研发、市场体系建立和运营。同时,规划建设总部及研发基地(10亿元)、第二生产基地(15亿元)。

3月5日,业内有消息称,零跑汽车全新车型零跑T03已在金华AI工厂就品质确认样车进行了全面的质量评审,后续会根据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并将于今年第二季度上市。据悉,零跑T03续航里程为400KM,拥有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3月2日,哪吒汽车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双方将在新能源电池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此次合作,宁德时代将为合众公司提供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其旗下先进的CTP高集成度电池Pack技术、5年50万公里长循环寿命等电池技术,将陆续应用在哪吒汽车基于两大平台所研发的五款车型上。

2月28日,天际汽车官方发布消息称,原天际汽车董事、CMO向东平离任,陈敏接替其职务,全面负责市场与传播、销售与新零售、大客户战略、售后服务及移动能源业务,任命自2020年3月1日起生效。此外,按照规划,天际汽车首款电动SUV车型 ME7将于今年上市交付。

2月28日,理想汽车表示,将在3月份推出春季购车计划,包含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5年期贷款购车方案,以及首任车主终身质保限时优惠购买方案。

在销量方面,在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威马、小鹏、合众等4家2019年销量已过万辆“生死线”,其中销量最高的是蔚来,年销量达20565辆。

2020年1月,销量超千辆的有蔚来、威马、小鹏、合众、理想5家,其中,蔚来交付1598辆,小鹏销量为1073辆,威马汽车完成了1027辆,理想汽车完成1180辆,合众汽车完成了1001辆。零跑汽车在2019年销量表现不好,且仅有零跑S01一款量产车型,但零跑汽车计划在今年推出第二款车型零跑T03。

此外,还有少数几家企业销量在1千辆左右,其他的造车新势力至今未有量产车型交付,虽有推出新车型的计划,但仍停留在造型设计等阶段,距离量产甚远。业内普遍认为,2020年是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存亡之年,那些在今年还不能实现批量交付的造车新势力,除非有持续的融资进行补血,否则生存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面临被趋势和市场淘汰。

“前些年,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国政府放松了准入管制,允许一批新造车势力进入汽车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与生产。”董扬建议,“实践证明,认为新能源汽车可以脱离传统汽车产业基础发展是不正确的。在当前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些企业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因此,新造车势力应清醒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项,加强与传统汽车生产企业的合作,互补短板。

最后,提到造车新势力,不得不说说屡屡被国内造车新势力“对标”的特斯拉(Tesla)。特斯拉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帕洛阿托,2003年最早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2004年埃隆·马斯克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2008年,特斯拉的第一款双门运动型跑车Roadster正式发布。2010年,特斯拉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截至美东时间3月4日收盘,特斯拉的市值达到1377亿美元左右,达到通用汽车450亿美元市值的三倍多。特斯拉2019年销量367820辆,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销量冠军。2019年1月7日,特斯拉在美国以外建立的第一家海外工厂——上海超级工厂开工建设;2020年1月7日,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出席中国制造Model 3交付仪式,正式开始向社会车主交付。

特斯拉的国产,正给中国新能源市场带来一场鲶鱼效应,在刺激自主品牌提升中高端电动汽车产品力的同时,也给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不出意外,待‘三电’核心零部件基本国产化应用后,特斯拉国产版的Model 3很快会将价格拉低到20-22万元左右,这将是造车新势力甚至传统车企的中级车‘梦魇’”,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表示。

结语:从目前的市场来看,2020年国内外电动化新车型将密集落地,随着新车型、新技术、新设计、新模式、新概念的涌现,不管是外资车企、国内老牌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将在产品力、品牌力上下更多功夫,消费者在新能源车型方面也将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推动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的真正开启。

正如在去年11月召开的ABEC 2019论坛上,专家所预言的“促消费是2020年汽车产业政策主基调”,2020年初以来,汽车促消费的政策不断加强,佛山、广州等城市的地方补贴已重启,接下来的一年,想必也将迎来更多政策和市场红利。

寒冬下求生存,有了政策的力推,市场的觉醒,技术与品质的持续优化和提升,工业设计的赋能,2020年的新能源车市,压力虽在,但也不至于太过悲观。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