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产业链协同,钠电产业如何破局技术与落地双挑战?-论坛-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产业链协同,钠电产业如何破局技术与落地双挑战?

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钠电池分论坛互动环节

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钠电池分论坛互动环节

能源财经网9月21日讯(陈语 四川遂宁 图文直播)9月18日-20日,“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在四川遂宁召开。本届大会以“锂向新质 智胜未来”为主题,聚焦锂矿资源、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储能等热点赛道和话题,特邀中国、俄罗斯、印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内外大咖精彩分享,特设新品技术展示、供需资源对接、产业基金专题对接、园区参观等环节,汇聚行业知名院士、专家、产业链上市公司、专精特新企业、国内外投资机构等400+各界人士,共同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动上下游供需共振,促进产业创新升级。

20日上午,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钠电营销总经理马刚;无锡钠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少华;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炎岭等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家代表受邀参加本次产业大会的钠电池分论坛互动环节,就“产业链协同,钠电产业如何破局技术与落地双挑战”话题展开讨论。能源财经网节选了部分互动嘉宾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

主持人(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本场分论坛讨论的主题为“产业链协同,钠电产业如何破局技术与落地双挑战”。

首先从梁总这边开始,作为电池企业也是横跨了锂电、钠电这样的一家龙头企业,刚才聊了很多成本的问题,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大家也都知道,我们欣旺达集团在锂电、钠电方面整个的战略定位是怎样的?在钠电可能更多聚焦在哪些下游?另外,您觉得明后年或者是未来3-5年,欣旺达在钠电领域大概能够做到怎样的规模,整体的目标是怎样的?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

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

梁锐:感谢大会的邀请,我觉得参加这个论坛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过去这周我一直在参加行业内的会议,也看到了我们行业,由于储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包括今年的爆发式增长,大家对于不管是锂电还是钠电的关注程度都在不断地提高。

欣旺达对于钠电的研究超过6年时间,我们现在的体系也非常成熟,我们现在的实验室应该也是超过了175Wh/kg这个水平。但是我一直在强调,我们做任何产品,尤其是商用化的产品,因为我来自于企业,我做的东西不能仅仅是说指标怎么样,哪个地方怎么怎么好,我们一直讲要做六边形战士,跟我们的研发人员一直提,你做这个产品至少考虑几个方面,一个是功能性,是不是核心价值能够达到要求。二是安全性,三是可靠性,长期以来是不是能够让大家比较放心,平稳地当作一个设备来运行,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性,适应大家对于低成本的要求,性价比是不是相比其他的产品有比较优势。

实际上这两年还要加上两个东西,一个就是“产业链的韧性”,我会前跟唐教授也谈这个问题,锂电池为什么大家最近比较焦虑?就是2022年锂价涨到了60万元/吨,而且我们中国对外的锂资源的依赖度超过了70%,所以大家比较着急。但是这两年,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锂资源的布局,推出了碳酸锂的期货,同时还有锂电池的回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大家对锂的来源不太焦虑了,所以锂的价格一直在降。那么钠电需求的迫切性,如果锂价保持在60万元/吨,那绝对可以替代锂电。但如果碳酸锂维持在10万元/吨以下,钠电的市场机会可能就比较渺茫。

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应用场景的适应性”,钠电池在启停、低温、安全性等方面性能比较高,在许多应用场景还是有前景的。所以我们要找到适合钠电所应用的环境,才有利于发挥他的比较优势。钠电起来以后,对铅酸电池的肯定挑战很大,应该说十年前很热的钛酸锂电池,这个现在大家基本上不提了,原来为什么发展钛酸锂,钛酸锂负极,就是因为安全性好、高功率,还有低温性能好。当年我参加过一个项目,我们在漠河零下40摄氏度搞车辆冷启动,如果钠电也能达到这样的需求,确实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

欣旺达非常关注这方面,而且也是做好了量产的准备,随时可以跟市场一起来,我们马上可以批量化地生产。但是成本确实需要同仁们合作,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还有就是设备,制造成本,由于每条生产线的单位设备投资产出的瓦时数比较少的话,那分摊的成本就高了,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当然,制造业确实需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往这个方向走,我觉得还是有他的前途的。

主持人:头部电池材料企业包括设备公司也在现场,希望整个产业链共同合作,推动材料包括整个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推动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同时,成本上的竞争也是接下来的关键点。

下面的问题请教一下胡总,您之前提到了一个细分方向,比如说基站里面的应用,包括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也发现英伟达最新的方案里面,大量地使用了储能电池,也就是BBU,这里面引入一个问题,其实对于电池的安全性要求是大幅度提升的。那么您认为比如说在UPS领域或者是BBU领域,钠电或者说竞争的核心点,包括安全性、成本,大概是什么样的?另外就是盘古在这方面有没有做哪些战略布局?以及应用里面,目前跟哪些企业在合作,比如说订单或者应用层面的落地。

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

无锡盘古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胡明祥

胡明祥:刚才梁总提到了钠电的多元应用场景,非常有启发。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所有场景最终都要回归“性价比”这一核心——尤其是对当前阶段的钠电而言,如何在制造成本上建立差异化优势,是打开市场的关键。

从当前产业规模来看,钠电较为明确的优势在于“铝替铜”:相较于锂电依赖的铜箔,铝箔在成本上有天然优势,而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一优势的“临界点”——即当电池倍率达到多少C时,铜箔用量减少带来的成本下降能充分显现。经过反复测试,我们得出的结论是20C以上:当倍率突破这一阈值,铝箔的成本优势会逐步放大,而我们目前已实现“全铝方案”的稳定量产,这与行业内电缆领域“铝替铜”的趋势也高度契合。

不过高倍率也意味着容量不会太高,这反而让我们跳出了“做大应用、大赛道”的行业误区——早期受市场裹挟,我们曾试图切入大容量场景,但实践后发现,聚焦小应用+细分赛道才是钠电现阶段的最优解,目前我们已明确主攻“30C以上高倍率产品”。

具体来看,这类产品已在多个场景落地验证:比如盘古的UPS领域,我们的样机已稳定运行一年多;充气泵场景中,传统设备多只能满足汽油车需求,而我们的钠电产品凭借高功率输出,能适配柴油车、卡车的应急打气需求;BBU领域我们也在积极合作,且判断钠电进入BBU的概率能超过50%——核心原因有三点:一是30-50C的瞬时响应能力,完全匹配备电的高功率需求;二是无需复杂控制逻辑,备电场景核心是放电,简化控制反而降低了过放风险;三是安全性经过验证,我们的软包电芯及同行的圆柱电芯,在测试中均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已具备实用条件。

更关键的是成本竞争力:当前30C以上的钠电与同倍率锂电相比,价格不仅没有劣势,甚至已形成局部优势。而且这类小容量高倍率产品,像欣旺达这样的行业巨头短期内不会重点布局,这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市场窗口期。

综上,我们认为:在钠电产业规模化初期,避开大容量赛道的激烈竞争,聚焦30C以上高倍率小应用场景,既能充分发挥“铝替铜”的成本优势,又能快速实现商业化验证,是现阶段最务实的发展路径。

主持人:谢谢胡总,您讲得我非常认可,最近产业里面确实在跟踪,为了解决储能电池的安全性问题,甚至有个别的供应商在测试用铅酸电池替代锂电,就是为了解决,一旦电池起火导致GPU这方面的损失比较严重,包括消防上面也做了很多投入。如果能够通过钠电去解决安全性问题,那基本上从根源上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包括钠电进BBU达到50%的概率,我个人认为可能更高,而且现在对于成本的容忍度也很高。

接下来的问题会请教到马刚马总,天能电池作为全球铅酸的龙头,包括钠电、锂电全面布局的龙头,布局钠电是不是有一点自己革自己命的感觉,您怎么看未来的铅酸、钠电、锂电的战略定位?如果天能发力的话,您觉得未来的一个展望是怎样的,包括我们的量啊、目标还有成本上,我们的钠电到什么样的阶段,可能在这个阶段里面对铅酸替代的速度会加快。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钠电营销总经理马刚

天能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钠电营销总经理马刚

马刚:天能在2010年就开始研发钠电,同时我们在氢能、固态等前沿领域,很早就理论研究,并且在近几年逐步产业化。我们认为钠电在今年,会在一些应用场景是有产业化的机会;我们从终端倒推,综合考虑安全、成本、价格、产品属性等,最终选择细分领域及市场方向。

产品技术路线选择,我们认为不是十年前、十五年前做锂电那会,行业做汽车及两轮车都用18650一款电池;今天必须是基于场景及终端用户的真实需求,要解决性价比,要解决产品现有的痛点。大家都说铅酸不好,其实铅酸是最便宜、最安全的,回收残值高达80%以上;做锂电、钠电、固态,最终是要解决消费者的刚需痛点。

主持人:谢谢马总,毕竟您这边两轮车领域的龙头,那您觉得两轮车领域,接下来钠电的渗透率,比如说未来3年大概是到什么样的水平?或者说3-5年。

马刚:目前钠电成本没有优势,在两轮车领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去走;我们近期也会开发一些新品,和行业上下游一起努力。

主持人:我们知道钠科也是盘古重要的供应商,正好盘古也在,聊一聊,站在钠科的角度,接下来的正极材料这边的降本路径和实现的方式,以及乔总能不能说接下来2-3年,大概整个的降本速率会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无锡钠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少华

无锡钠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乔少华

乔少华:成本永远是钠电行业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话题。钠科能源作为国内钠电正极材料重要供应商之一,很乐意携手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推进钠电产业的降本增效。我们对钠电的长期降本趋势保持乐观。以层状氧化物正极为例,2022年能看到10万元/吨的报价,2023年基本维持在5-7万元/吨,2024年就来到了4-5万元/吨,今年不少企业能做到4万元/吨上下了。总体上看,钠电单wh成本下降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得益于华友、中伟、格林美等全球优秀锂电/钠电正极原料供应商海外镍资源的持续放量,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欣旺达、天能、盘古、钠美等国内重要钠电电芯厂家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

此外,包括钠科在内的钠电正极材料厂家也在不断通过材料设计、工艺革新等方面持续推进材料降本。以层氧为例,我们改进材料配方设计与生产工艺,在不提升镍含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材料克容量,挑战层氧电化学性能极限,为电芯厂家降低物料成本。另外,我们的聚阴材料则是联合格林美这样的上游合作伙伴,从原料端开始降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规模效应。当前锂电正极的产能规模达数百万吨,而专门的钠电正极产能应该在数万吨水平,相差了百倍水平。按照制造业发展的规律,产能翻一番,成本大概可以下降8%-10%左右。最后,在遂宁这样优秀的锂电钠电产业集聚地进行规模生产,生产要素成本低,原辅料和产成品运输半径小,产业链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总的来讲,如果一方面通过改善我们的材料性能,降低贵金属含量,远期层状氧化物可以做到3.5-4万元/吨,而聚阴有可能下探到2万元/吨左右。这需要钠电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钠电市场的全面开花,对此我们保持乐观。

主持人:谢谢乔总,给出了比较清晰的降本路径,我们相信未来2-3年成本降下来的话,确实是有很大推动的。最后一个问题给到郑总,同样也是成本的问题,比如说硬碳这边不同的前驱体的选择,会导致成本有多大的影响呢?

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炎岭

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炎岭

郑炎岭:我大概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可能有的朋友不太了解我们,我们公司是钠美新能源科技(洛阳)有限公司,我们的第一条线已经满产,第二条GWh的也在启动,差不多明年5月份左右可以投产。钠电产业化实际上没有几年,它一波三折,如果去年或者前年我们在讨论钠电,可能心情会感觉比较沉重、迷茫,但是从今年开始,对未来整个的愿景和画像都比较清楚了。前面也有很多专家在汇报材料里面说了,目前基本上达成共识,钠电是铅酸的替代+锂电的补充,不像一开始,钠电一出来,大家对于锂电的各种替代期望比较高,我觉得这是一个认知的问题,方向定得很好。第二,考虑到两个定位的问题,要结合大的方向,第一个就是市场定位,我们钠美目前主要是几个市场,一个是12V、24V的启停电池,目前不管是电芯还是其他的,一直在出货,这是一个方向。

针对汽车板块我们还在重点开发的就是HEV和混动电池包,也有样包交付给头部的主机厂,我觉得方向是可以的,这个逻辑是这样的,在混动和增程等领域,实际上锂电的价格还是比较高的,比如说3C持续充放这种,差不多5毛钱左右,又比如HEV的,像欣旺达、宁德、蜂巢等等,卖到2块多一瓦时,钠电的倍率性能在这个领域是有成本优势的。目前有主机厂找我们开发电池包,包括做一些可研和技术探讨。

第三个就是储能,目前基本上出货的可能都是示范性的招标,国家政策性的扶持,比如说0.5p、0.25p这种,从经济性来说是测算不过来的,钠电比锂电的价格高很多。但是目前在对接的主要是1P、2P的,包括我们的数据,包括终端的,不管是能源集团、系统集成商我们探讨出了这样的结果,不管是对于技术路线的分析还有项目的合作,目前都是有一些进展的。

最后是小动力这方面,我觉得两年之内钠电想大规模地推广,比较难。因为小动力原来我也做过几年,这个对于价格敏感性非常高,对于普通老百姓买一个电动车,或者买一个电动车的电池包,可能贵5块、10块他都非常敏感,所以这个是未来的价格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才有可能。

然后产品定位,我们现在主要是两类,一个从直径33到60整个的大圆柱产品,这个基本上就覆盖了我们的启停、HEV、混动、增程市场;第二个就是大方形,主要是针对储能,还有工程机械等等,这是市场和产品定位。

最后,我觉得钠电核心的总结就是三个方面,一个就是成本。如果钠电没有成本优势,想发展得很大,这个逻辑上可能还是有一些困难,第二个就是安全,钠电除了成本,安全是每个企业,包括产业链需要重点发展的一个方向。不管是哪个应用市场,用户对于安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也希望比锂电的安全性更好。第三个就是性能,钠电不管是低温性能还是倍率性能,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原来大家对于钠电的低温想得就是很好,我们零下40摄氏度基本上90以上,但是面临一个问题-低温充电。这个暂时解决不了,还有倍率性能,因为他天生自带的,有几个市场都是可以的,总体来说就是,一个方向,两个定位,三个核心,这就是我大概的观点。

主持人:谢谢郑总,对下游的需求判断还是非常精准的。因为时间有限,我们今天圆桌讨论的内容就到这里,但是我们钠电池产业化的速度仍在持续,谢谢五位嘉宾的分享。

(以上观点根据论坛现场速记整理,未经发言者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陈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