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退坡承压 中通客车去年净利预计下降超80%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9-01-29 00:46:24
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后,靠新能源客车起家的中通客车(000957,SZ)的业绩窘境在2018年开始凸显。
1月28日下午,中通客车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公司2018年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500万元~3750万元,相比2017年的19121.17万元预计下降86.93%~80.3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8年前三季度,中通客车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方面,同比降幅为72.37%。也就是说,中通客车在2018年第四季度,以更为惨淡地表现收场。
补贴调整影响企业当期盈利
对于2018年全年业绩下降原因,中通客车称,2018年国家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持续退坡,国内客车行业持续下滑,公司销售收入下降,同时因国家新能源客车推广补贴资金未到位造成公司融资费用增加,导致公司2018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
此前,中通客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亏损)也是一个行业性问题,主要还在于新能源客车补贴退坡,补贴退坡后社会购买力下降,造成了公司销量下降。
公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通客车2018年的累计产量为12891辆,较前一年下降41.23%;累计销量13159辆,同比降幅为38.62%。
产量与销量的同时下降,直接影响到了中通客车的业绩。
“客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比较厉害,利润空间压缩,新能源客车销量大幅下滑。”中通客车董秘王兴富曾表示。
有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新能源客车的发展与补贴政策是高度绑定的。近两年,新能源补贴的下滑,直接影响了客车行业的利润。
2018年2月,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提到2018年2月12日~2018年6月11日为新政过渡期。
行业龙头宇通客车在2018年半年报中就提到:过渡期期间,上牌的新能源客车按照2017年新能源客车补贴标准的0.7倍补贴,过渡期之后的补贴标准较2017年最多下降了40%,补贴金额较2017年进一步降低,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盈利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月15日,中通客车公告披露,公司于2019年1月11日收到聊城市财政局转支付的国家2016~2017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资金97950万元。本次收到的款项将直接冲减应收账款,对公司现金流产生积极的影响。
记者注意到,在中通客车2018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中,新能源客车国家补贴款的应收数额为43.22亿元,占报告期内应收款项的97.26%。
在一位客车企业高管看来,补贴政策的调整导致了部分客户提前集中采购,透支了行业的部分需求。与此同时,补贴款项的到位情况,也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的当期盈利。
出售子公司补充流动资金
“新能源补贴降低后,客户购买积极性也不高,我们现在订单也不如以前。”中通客车相关人士表示,但是固定费用没法变,数量是下降了,固定费用该有的还是有。
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通客车的财务费用为5918.4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801.35万元增加111.27%。对于原因,中通客车称,主要是借款增加利息支出相应增加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的萎靡让中通客车寻求出售旗下子公司,以补充流动资金。
去年12月4日,中通客车披露称,公司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售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通)全部股权。挂牌起止日期为12月3日至12月28日。从股权结构看,新疆中通为中通客车全资子公司。
根据中天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出具的《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审计报告》,以2018年8月31日为基准日,中通客车的净资产为-537.04万元。
记者注意到,虽然交易对方和出售价格尚未确定,但中通客车并不愿将新疆中通以低价出售。来自山东产权交易中心的信息显示,北京中天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对新疆中通100%股权的评估价值为9341.36万元。
对于该次交易,中通客车称有利于公司优化资源配置,补充流动资金。不过,对于交易对利润的影响,中通客车并未披露。
山东产权交易中心信息显示,截至2018年12月28日,新疆中通客车有限公司100%产权转让项目挂牌公告期满。在公告期间,有一家意向受让方到中心办理了受让登记,中心拟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组织交易。
不过,即便按照评估价格出售,此次交易对中通客车现金流的补充可能也并不明显。
中通客车2018年三季报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54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