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超17亿波兰工厂落子!容百科技多技术路线并行抢滩全球市场-国际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超17亿波兰工厂落子!容百科技多技术路线并行抢滩全球市场

容百科技

据此前消息,2024年,在三元材料板块,容百科技全年销量12万吨,逆势增长超20%,公司全球三元市占率超过12%,较2023年进一步提升了2个百分点,连续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在行业周期的调整中,容百科技以创新驱动稳步前行。

4月30日,容百科技(688005)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容百科技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29.64亿元,净利润同比改善89%,盈利能力改善趋势明显。在当前锂电材料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价格竞争及国际贸易摩擦升级等多重压力下,容百科技凭借技术壁垒突破与全球化布局深化,公司长期增长潜力显著,展现出行业头部企业的韧性与发展前景。 

‌全球化布局提速

同日,容百科技发布对外项目投资公告,为完善全球化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公司境外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拟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不超过人民币17.05亿元投资建设波兰正极材料一期2.5万吨项目,目前,容百科技已完成该项目一期2.5万吨三元产能建设可研论证,资金准备到位,并已经过相关决议程序审核,即将进入施工阶段,预计2025年底可完成主体设施建设工作。

三元正极材料

此外,容百科技韩国已率先完成三元正极、前驱体和循环回收等一体化布局,已建成年产2万吨高镍三元、6,000吨前驱体的产能布局,另有4万吨高镍产能已经完成建设,预计将在 2025年上半年试生产。

海外市场的拓展不仅将为容百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长点,且海外客户三元产品存在溢价,随着海外客户占比提升,盈利有望稳步上行,长期看来容百科技利润将大幅增长,摆脱盈利压力。

钠电产业化突破

目前,钠电在启停电池领域,相较于铅酸具备低温性能好、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相较于磷酸铁锂具有成本低、抗低温、安全性和循环性等优势。

容百科技自2022年启动钠电研发,依托锂电正极领域的经验积累,在钠电材料研发中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容百科技钠电材料各项性能参数、工艺稳定性和成本控制等综合指标显著提升。其中,容百聚阴离子材料在压实密度、容量及倍率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取得重大突破,其产品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初,容百科技接连获得3000吨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订单、数百吨聚阴离子正极材料订单,并立即启动量产交付流程;此外,公司已开始在湖北仙桃新建年产6000吨钠电正极材料生产线,以满足市场头部战略客户需求。 

锰铁锂产品满产满

2022年,容百科技积极布局锰铁锂领域,斥资3.8亿元并购了全球领先的磷酸锰铁锂生产企业斯科兰德,随着新能源电动卡车等商用车市场的发展,容百科技锰铁锂产品在大动力领域的销量大幅提升,容百科技磷酸锰铁锂产品出货连续两年保持行业市场占有率第一。

据悉,容百科技现有产能已实现满产满销,2025年一季度销量同比增长174%,技术优势及销量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其中,一代产品在EV市场实现量产突破,获得客户万辆汽车订单需求。二代产品持续配合客户开发验证,已完成百吨级批量验证,尤其配合客户实现倍率性能突破,性能满足4C快充要求,为下一步民用车市场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磷酸锰铁锂二代产品已完成论证与一阶段定型,单吨瓦时成本较磷酸铁锂低10%,获得了客户充分认可,完成批量验证后,预计2025年将完成产线改造,实现批量生产与交付。

固态电池领域前瞻布局

能源财经网注意到,近日,容百集团研发体系总裁兼中央研究院院长李琮熙在行业论坛中透露,容百科技正积极推进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的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布局,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容百科技第一代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产品目前正处于吨级验证阶段,计划年内完成材料定型;第二代产品为超高镍三元材料,正在开发容量达240mAh/g的产品;第三代产品是基于富锂锰基技术,容量超过300mAh/g的超高容量产品,目前正与重点客户联合推进前期开发。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方面,公司计划今年完成中试验证,并于2026年建成量产线。

在固态电解质方面,容百科技聚焦在硫化物与卤化物两大技术路线,开发了适配于硫化物和卤化物体系的湿法成膜和干法成膜技术。公司的全固态软包电池在大气环境中经过裁剪后,仍能为外部系统提供稳定电源,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能。经测试验证,应用容百科技1微米级LPSC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制备的全固态电池,在1000周循环后保持率在80%以上。

总结:

容百科技以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战略,构建起电池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并加速向全球市场渗透。

另外在一季度报告中,我们看到,容百科技正极材料产品在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已实现批量化出货,终端覆盖国内外多家头部飞行器企业。随着新兴市场对高能量密度需求的提升,容百科技也将进一步巩固三元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常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