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做到不着急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6-01-26 02:01:08
1月22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同跃作为中国汽车业唯一代表,随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中东的国事访问走进伊朗。以此为契机,奇瑞扩建伊朗汽车工业园项目正式签约。
作为中国首家进入伊朗的乘用车自主品牌企业,早在2004年,奇瑞就与伊朗莫迪兰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简称MVM公司)开始合作,出口成套散件组装整车;2009年奇瑞抓住市场机遇,成功收购MVM公司股权,成为最大股东,从而扎根伊朗市场。与此同时,奇瑞在伊朗当地建立属地化团队,全面负责合资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经过十二年的耕耘和努力,奇瑞伊朗合资公司已成为仅次于伊朗两大国企IKCO(霍德罗)和SAIPA(赛帕)的第三大汽车企业,是伊朗第一大外资汽车企业。
奇瑞在伊朗已拥有具备6万整车产能的工厂以及超过150家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过去连续两年内的销售均接近4万台,在所有外资品牌中排名第一。截止2015年底,奇瑞在伊朗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8万辆,占中国乘用车向伊朗出口的一半以上。
奇瑞根据伊朗当地市场需求,引进了瑞虎5、瑞虎3、E5、风云2、新QQ等多款车型,后续奇瑞将计划每年在伊朗投放2-3款全新车型。尹同跃非常有信心地表示:奇瑞将在伊朗实现三年内达到年销10万台的目标。
这次奇瑞伊朗工业园扩建规划,将在现有6万产能工厂基础上建立新增10万整车及主要零部件配套的汽车产业园,将吸引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装备、服务等相关企业进入,从而形成区域化制造产业集群。
奇瑞从发展初期就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截至2015年底,奇瑞汽车累计出口量120万辆,出口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位。奇瑞产品已经走进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在海外建立1100余家经销网点和900余家特约售后服务站,以及14个生产基地。
2015年12月18日奇瑞汽车第500万辆汽车下线庆典,尹同跃宣布,奇瑞汽车将通过坚持“技术、品质、国际化”打造品牌,依托技术2.0、品质2.0和国际化2.0三大升级,实现消费者体验的升级。
奇瑞伊朗工业园扩建正是奇瑞国际化2.0战略在中东市场落下的第一子,也是奇瑞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的全产业链的深耕,更是将奇瑞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化竞争力汽车品牌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在奇瑞汽车第500万辆汽车下线庆典,尹同跃接受了《汽车商业评论》采访,以下为采访内容节录。这位自主品牌汽车掌门人,如何看待奇瑞及其他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或许可以从中窥探一二。
天有些冷,但芜湖这个冬日的阳光格外灿烂。阳光从会议室玻璃墙上照进来,正好打在奇瑞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尹同跃的脸上。
这是一张全中国的媒体和全世界的汽车业都熟悉的脸,今天,不太一样的是,看上去淡定了许多、乐观了许多、有底气了许多。
尹同跃穿着藏青色西装、白衬衫,未打领带,也未穿毛衣。虽然刚刚打开空调,但屋里寒气还是逼人。他让秘书给我们每人做一杯南美咖啡,自己也来了一杯。
这是12月18日奇瑞汽车第500万辆汽车下线庆典前的一个上午。看得出来,尹同跃的内心被一团火驱使着。
作为第一个乘用车产量突破500万辆的中国汽车品牌掌舵者,这次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可能是他最近几年来状态最轻松的一次,以致这张看上去也就40岁出头的脸和他头上那斑驳的白发有些不对称了。
这白发隐藏着奇瑞18年来经历的风霜,特别是过去的5年,尹同跃称之为“非常痛苦的5年”,或许堪比创业初期小草房时代的艰辛。
它也传递着这18年来奇瑞所奠定的自信,因为奇瑞走过了马拉松最为困难的“5公里”,“从明后年开始,奇瑞会有比较高速的增长”。
#p#2011年7月,奇瑞第300万辆车下线的时候,尹同跃曾经希望到第1000万辆下线的时候再举行庆典。但正是因为过去5年这种痛苦(它也导致第1000万辆的迅速到来不那么容易),和走出这种痛苦的欢欣,让他决定在第500万辆车下线的时候举行一个简朴的庆典。
它代表了一种企业走过18年后的转折,向外界宣告奇瑞真正开始长大成人,期待下一个不一样的500万辆——尹同跃希望用5年时间完成。
当然,“跟国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我们是很清楚的,有些差距看似小,但望山跑死马”,尹同跃说自己没有跑过马拉松,但知道“汽车行业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他希望和“对他们的爱都藏在心里”的全体奇瑞人一起向前奔跑。
奇瑞的目标是2020年后成为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品牌汽车公司。如同上一个5年是尹同跃所没有料到的痛苦一样,未来的5年也一定会充满各种变数——这是所谓互联网+的时代,不仅原有的对手没有减少多少,各种“野蛮人”又站在了汽车业的门口,竞争将更加惨烈,但也更加精彩。
站在奇瑞发展转折点上,同时也站在中国汽车发展转折点上的尹同跃,如何看待奇瑞的现状和未来?又如何看待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整体处境?
以下是《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对尹同跃的访谈实录。
现在说这些都还是为时过早
《汽车商业评论》:您怎么看待百度无人车宣传的三年商用化,五年实现量产?
尹同跃:关于自动驾驶的自动化率现在分为四个台阶,是一步迈到第四个台阶,还是中间过渡?就像从传统汽车到电动汽车一样,是一步到纯电动,还是首先弱混,到强混。
这是一个过程,但是方向没有错。自动化率从25%到50%,这个实际上已经是在逐步的体现了。
百度说它可以一步到无人驾驶,不需要走这个过程,我也相信的,因为谷歌就能做到,但是这个代价特别大,(以前主要是)军事用途,但是要真正民用的话,它一定是价格要低,所以必须跟V2X技术、跟智能交通体系等等相匹配。
现在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应该学习的,我们传统车企以前干什么事,都要先瞄准,后开枪;他们(互联网企业)是先开枪,后瞄准。
实际上,只要把技术突破了,成本应该没有问题,汽车业是最能消化成本的一个产业。
干一辆和干两百万辆,成本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电子和传感器产品,实际上,成本都是按照摩尔定律的方式在降低,我不认为(百度)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另外,在中国,有时候政府干预也会让技术提升和市场推广提速。现在,交通压力巨大、排放压力巨大,不时要限行。智能汽车上市以后,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实际上也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因为它能通过大数据的方式,使一个车可以共享。它会让道路车流计算得非常准确,会让道路的通畅度大幅提高。因此,有可能在中国的局部地区可以率先实现。
反过来说呢,无论传统汽车也好,电动汽车也好,新能源汽车也好,这后面都是车,车是要用来使用的,无论你再聪明,那个车开不了,瘫痪了,不好使,肯定这也是不行的。
所以,奇瑞这么多年在转型,我们做的产品,现在还是比较被认可。
您觉得百度想造无人驾驶车的动机是什么?
我觉得这也是商业机会。你采访一下王劲(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那个人挺好,我不方便代替他说话,他是很有激情的一个人。
如果百度等跟传统车企结合造车,传统车企会不会就沦为跑腿打工的角色?就像苹果公司和为它代工的富士康,各自挣的钱就不可同日而语。
不能这么说,我在活动上这么说是客气话,大家分工合作的过程,他不做汽车,我做汽车,只不过我在汽车里面加一个功能而已。
有人说,这个功能一加,你就受制于他,可能他挣大钱,你挣小钱。
#p#现在说这些都还是为时过早,因为谁都没有把未来的商业模式想清楚,谁都是在探索。现在,汽车行业的接受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也很强。
2011年7月,奇瑞第300万辆车下线的时候,尹同跃曾经希望到第1000万辆下线的时候再举行庆典。但正是因为过去5年这种痛苦(它也导致第1000万辆的迅速到来不那么容易),和走出这种痛苦的欢欣,让他决定在第500万辆车下线的时候举行一个简朴的庆典。
拼到最后一定是拼刺刀
《汽车商业评论》:以今天为时间轴点回溯到奇瑞刚开始准备搞汽车的时候,1997年到现在,18年,世界已经变化太大了。
尹同跃:那时候大家认为,全世界只有六个大(汽车)集团能活,或者说6+3全世界通吃。但很显然,(6+3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反而现在中小企业过得挺好,比如捷豹路虎在福特里面活得很艰难,一旦出来以后,焕发青春。
那个时候,6+3理论很盛行的时候,中国自主车企开始造汽车,大家认为是逆势而上,可能性不大的。
那时候,很多人认为,中国造汽车是以卵击石,甚至国家领导人都想放弃,他们想轿车就多进口点。
现在中国(自主)汽车企业趋势非常好,现在很多发达地区的人对自主品牌的汽车接受度和满意度正在大幅度提高。
为什么?
自主品牌自身综合质量在提高,它是有蝶变效应的。像我们奇瑞带头做一些探索(正向开发),这些好的做法也影响到其他的自主汽车企业。
我最近在想,明年中国汽车工业是不是到了像家电一样开始把外国企业赶走的前夜?家电开始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后来渐渐地普通消费者都不考虑用它们,而改为用国产品牌了。
您对自主品牌这么乐观啊?
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很快就要把外国品牌挤到一些高端小众的“少数民族”里,因为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着几个变化。
一个是传统轿车和SUV的比例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一点点田忌赛马的味道,我们用SUV抢占外国合资的轿车(份额),这是一个趋势。当然,还有刚才提到的,本身自主品牌汽车在比较发达地区接受度和满意度的提升和改变。
第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使我们在汽车配置上占了优势。可能有更多的迎合年轻人包括90后、95后的配置,他们喜欢很多新玩意,最起码外国合资车企的反应速度比较慢,而我们可以很快把这些需求与我们的配置结合。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一个卖点。
咱们现在放了哪些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比如新瑞虎5上面?
现在有好多,比如一键启动、辅助倒车、360度雷达等等,这些东西在国外都是很好的车上面才有的配置,现在在我们车上已经大众化了。新技术应用的速度和覆盖率在迅猛发展。
第三,新能源汽车,国家大力支持,国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政府这样的条件和推广力度,所以新能源汽车本身(对自主汽车企业)是新的机会点。
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是23万辆左右,有些车企增长了4倍,明年能超过100万辆。增长的势头是很强硬的,这块基本上没什么合资公司的事。
因此,你觉得现在汽车自主品牌有家电前夜的感觉?
这是我自己的感觉。不算一些小企业,好像自主品牌现在大家都是还不错的。除了一些像华泰、力帆等个别的小企业有些困难,像夏利、红旗等负担比较重的老国企,其他自主品牌都基本过得不错。
#p#还是在分化。
在迅速分化,加速分化。
还有另外一个现象,现在像小米、华为,这种非汽车类的自主品牌,它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抵达率或者好感度也在提高,这对汽车(品牌)也是有帮助的。整个自主品牌不光汽车,整体的,大家会把这信赖感转移到汽车身上。
过去高速增长,大家追求速度,追求面上的东西,对内在的东西、体系流程关注得少,因为那时候市场不需要做很多很辛苦的事情。
现在(汽车)市场的增长率从过去的(百分之)三十几变成二十几,变成十几,甚至负增长。大家都知道拼到最后一定是拼刺刀,那么拼刺刀的时候,一定是看你是不是在最后3秒钟把刀刺进对手肚子里。
这是最后一个关键(机会)了,毕竟大家都会往上走。就看你进入的早,还是进入的晚。如果进入的晚,(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强,或者你的机制不允许你快,有的汽车企业就相对能快一些,有些企业就相对困难,但是(一旦错过)这个时机就很难再有这个机会了。
我们(经过)前几年这种转型,时机掌握还是比较好的,比较有优势的。当然,外界看,可能觉得还没完全转过来,因为我们毕竟还有500万辆(保有量的旧车)在外面用,转型之后上市的产品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但是现在所有用我们新产品的人都说我们产品非常好,产品质量正在大幅度改善。
买过奇瑞的要比听过奇瑞的(评价)要好很多,完全是天壤之别;开过奇瑞的和听过奇瑞(评价)又是天壤之别,我们有两个天壤之别。这样的话,我们还是能够有机会的。
2015年感觉是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一个表现是,刚才讲的一个是有些车型确实不行,但是还有很多(车型)还不错。
(自主品牌比过去)好得多,总体来说,自主品牌的成长速度要高于合资品牌,而且份额提升了,不管是采取什么招,田忌赛马也是一种战术。
从开发过程来说,我们SUV和轿车实际上是一类的,没有什么太大差距,因为中国的SUV还是以两驱动为主,很少有四驱的。或者是有四驱(技术),也取消了四驱配置。
一般老百姓没有用。
用户不买,很少用四驱。而且现在两驱的整个性能也很好,过去总甩尾、侧滑,现在电子控制做得很好,两驱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
很多人对电动车理解有点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我感觉2015年有一个整体的变化,一个是(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在重新夺回,并且提高。另外,也感觉到比如刚才说的百度这些外行,或者叫互联网企业,新进入的,也要来造车,这个势头今年最大化了。
尹同跃:几乎是相当于大跃进干汽车的感觉。
对,它带来的好消息是,汽车产业在转折点,大家看到新机会,所以才敢往里面扑。另外,整个汽车产业,不光中国的,全球的也都面临着一个转型。就是刚才说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这块在中国,自主品牌相对要走得更早一点,奇瑞也是做得比较早,销量还不错的。这块,你怎么看?
我们今年新能源车型eQ大概8000辆。
eQ是不是还用铅酸电池?
没有,基本没有了,(现在用的)三元锂电,今年奇瑞新能源汽车销售,eQ是8000(辆),新能源大巴是17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大概是400(辆),大概(全年)过1万辆。在国内大概是前4、5位。我们可能跟江淮差不多,大概是这样的。
刘新文(原奇瑞新能源汽车公司总经理)跑到福建创业去了,从他的走,我感觉到是不是这电动车很容易造?
#p#这就是很多人对电动车理解有点问题,现在国内的电动车公司太多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也很愿意出点钱,但是,它们对电动车的真正理解是非常不到位的。
现在,据统计,很多电动车的市场寿命是6个月。开发一个电动车出来,上市6个月基本就要换,因为这些车子是没有质量的。
为什么呢?
因为汽车开发要保证它的一致性、可靠性,这是非常宝贵的。新能源汽车很多零部件是专用件,现在实际上都是非常小的公司在干这些专用件。几个人一凑,别人给钱就开始干,也能干电池包,也能干控制器,也能干电动空调。
他们不知道开发的过程实际上是验证的过程。
现在政府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对这种风气也有些影响吧?
现在有一种现象,创新变成了另外一个最接近的词,就是骗子,很多人以创新的名义在外面骗钱。
安徽省也搞了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政府给了一些支持,但是,我们做这件事情是非常小心的。
实际上,曾有个想在这个产业基地搞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的大公司,曾经测试了全国所有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产品,最后,它认为奇瑞的产品是唯一能用的。
现在更多的纯电动汽车企业是没有技术、没有管理、没有流程。
怎么样?这个咖啡还不错吧?
奇瑞的目标是2020年后成为能够参与全球竞争的中国品牌汽车公司。如同上一个5年是尹同跃所没有料到的痛苦一样,未来的5年也一定会充满各种变数——这是所谓互联网+的时代,不仅原有的对手没有减少多少,各种“野蛮人”又站在了汽车业的门口,竞争将更加惨烈,但也更加精彩。
在美国一定会交好多学费
《汽车商业评论》:很纯正的南美咖啡。
尹同跃:下次我们喝马黛茶。这就是我们国际化的产物,把国外合作伙伴的生活方式也引进来了。
我们在巴西有工厂,委内瑞拉也有工厂。
巴西的工厂,上次不是说因为经济危机停一段时间,现在又开始了吗?奇瑞现在在南美挣钱吗?
已经开始了,现在考虑的是满负荷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现在生产规模小一点。但不怕,因为南美市场也是需要战略规划的。南美总的来说是挣钱的。只是目前巴西这块挺困难,汇率挺乱。
日本一个合作伙伴跟我讲,他说他投资美国时,几十年没挣钱,但是如果没有美国,他今天企业就没有了,他现在的利润主要来自于美国,几十年的培育,有一天成为他的支柱。
美国市场的话,你需要时时小心产品的质量。
美国还是一个很开放的市场,美国人是最能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日本很多新品牌的成功都是从美国起步的,但是在美国一定会交好多学费。
弄不好这学费交完就结束了。
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本田美国第一任总经理跟我谈,他说当时几乎是把本田赔光了,但是如果没有美国市场,肯定就没有今天的本田了。
我不需要太着急了
《汽车商业评论》:你们2001年开始卖车的,到现在马上500万辆,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未来的话,如果能做到一年500万辆,这就做到一个世界性的大公司了。2010年以后,奇瑞开始了真正的变革,可以说是在为未来一年能做到500万辆做准备。
尹同跃:我们原来是过分地强调销量了,实际上这给我们导致很大的弯路和误区。
昨天晚上我看了解放东北的一个电影,那里面提到林彪在1949年写了他22年的军事生涯的总结,其中他讲了一句,我觉得讲得非常有道理:心平气和是指挥者胜利的一个必备素质。
林彪是非常谨慎的,他知道,定的目标过高,行动就会变形。所以我们现在不再提我们要干多少量。
因为世界上有销量很大的伟大企业,也有销量小的很伟大的企业,也有中等销量的伟大的企业,关键就是品牌定位。
也有很大的企业出问题的,也有很小的企业出问题的,实际上一个好企业跟销量没有绝对的关系。
#p#过去我心气是比较急躁的,甚至是浮躁的。我们有一个顾问葛凯,跟陆林奎是同班同学,他对我说过,我没有别的问题,就是一个急躁。这老人家非常棒的,在我们这当顾问。
待了几年?
快十年了。他就说我最大的毛病就是急,太着急了。因为一着急,什么都乱,你一急,下面也急,大家很着急。所以现在我争取做到不着急。
但现在感觉你确实有点不那么着急了。
当然现在整个企业的状况也导致我不需要太着急了。
说难听一点,奇瑞就像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养了两个贵族儿子(一个观致,一个奇瑞捷豹路虎)。以前学费很贵,现在,好歹大儿子(奇瑞捷豹路虎)已经毕业挣钱了,而且在比较好的单位上班,最起码保证小儿子(观致)上贵族学校是没问题的。
因此,自身过日子是没问题的。这个状态让我现在能够静下心来。
另一方面,过去我们有很多来自政府的关于产能和规模的压力现在也在削减。
所以,我现在心平气和的,大家也不着急,你看我还是这样,这个公司还行。大家看我头发那么白了,觉得是不是很焦虑,其实不是这样,看我的脸,并不觉得我很老,而且我的身体状况也比较好。
后来的业绩说明一切
《汽车商业评论》:看你的气色,不知道的人还可能以为你的头发是染的呢。现在你两个贵族儿子,其中一个奇瑞捷豹路虎,现在你觉得跟外方整体的合作情况怎么样?前段时间捷豹路虎那边的人事变动频繁,是不是也跟你们这个合作关系的磨合阶段有关系,也有你们推动的一些原因?是不是咱们这边一开始就给人留下锱铢必较,一点不能吃亏的印象?
尹同跃:这个具体情况我就不是特别清楚了,因为我平时只和捷豹路虎的董事长进行交流,我们两个每次交流时观点都高度一致。然后他就说他那边的人,我也说我们这边的人,告诉他们,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要这样那样。
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问题可能就比较复杂了,这里有可能有利益的问题,有态度的问题。但是,到今年10月1日之后,各方面就都基本理顺了。
刚开始的磨合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因为我和捷豹路虎董事长不是经常在一起的,平常见面时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但是,天天在一起工作的人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互相之间会有想法,比如你怎么瞧不起我们啊?你这事情没有和我商量怎么就自己干了?
我不想太关注这些细节。我问过陆总(陆林奎),他说,你看一汽-大众多少年不和,都有一个磨合的过程。陆总当时也花了大概小一年的时间磨合。
现在一样,外国人也不相信中国人对汽车的理解,对品牌的理解。包括中国人对(作为中方代表的)陆总(陆林奎)的一些行为也不太理解。是不是放水了?或者怎么样,但是后来的业绩说明一切。
现在大家评论,现在某种程度来说,一汽-大众还在吃陆林奎当年的饭。
现在,豪华车的合资有几种模式,都比较稳定,包括华晨的祁玉民,基本上是甩手,只要能挣钱一切都OK。
它也是一个战略,因为靠华晨本身的能力是不行的,他这样甩手,宝马反过来能真正帮他。我觉得他也是很聪明的。
是很聪明。我的意思是豪华车有奥迪模式、奔驰模式、宝马模式,现在又有一个捷豹路虎模式,但我认为IMSS这个结构模式还是不稳定的。
实际上跟一汽奥迪的销售模式一模一样.因为捷豹路虎是一个小品牌,因为我们以后主要的量产的车都是和进口体系同渠道销售,渠道必须要融合在一起。
#p#但是,奇瑞捷豹路虎又和它的进口车销售没有关系。这就形成一个团队管理,一个销售渠道,中间分成两个账要算,就必然涉及广告成本怎么分担,特别是有时品牌广告这块到底怎么分担等等类似问题。
但是,我觉得这都是小事儿,我觉得,从10月开始,我们就已经理顺了。
现在至少从第二款车(路虎发现神行)的定价来看,跟市场的反映,各方面接地气了。
不错了,上个月卖了5600多(辆)。
观致品牌定位已经超过韩国车
《汽车商业评论》:观致现在随着孙晓东和墨婓来了以后,还是有所好转,但是,我一直在想,观致能不能跟奇瑞合并或者很多地方共享资源?
尹同跃:实际上很多人对观致的理解,跟我们自身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别的。到今天我也认为观致是非常成功的,尽管可能在投资上有些超过原来的预期。
观致的品牌定位,我不知道国内所有的自主品牌,现在有哪一家能达到观致今天的位置?但是,最起码我认为十年内,奇瑞的品牌不可能到达观致的高度,实际上观致的品牌定位已经超过韩国车了。
很显然,它现在已经成功定位成了一个在合资里面也算比较高的位置了,这是不得了的事情。自主和合资之间是一条河,不是一条线,自主做得再好也是在河这边,长安也好,奇瑞也好,都在河这边,但是观致很显然,已经是在河那边。
虽然卖得不好,但是它在河那边?
我认为,我们目标达到了。但是,我们的产品规划上可能有一点点问题,如果是一开始就先上SUV的话,那么它今天的经济状态就会好很多了。
你看到观致的SUV,我们是非常有信心的,卖到4000~5000辆每月,这个企业就彻底翻身了。
您的意思是还要它独立自主发展?
奇瑞的品牌历史负担太重,观致的定位,我也希望它还要往上走,后面还有一系列的产品规划支持它,观致的困难期应该是过去了,观致的目的达到了。
我对观致唯一的担心,资金链跟不上。
我认为这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无论是老外还是我们都认为观致的道路是对的,我们也比较了MINI和DS在最初几年的发展历程,第一年几千辆,第二年一万多辆,第三年四五万辆。因此,老外总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这个品牌不能忙,急一点会乱的,自己要打架。
但是刚开始时候,营销肯定是有点问题。那些人有一点点不接地气。
营销当时的出发点肯定是对的,当时他们过分追求高大上,过分切割和奇瑞的关系,主要是为了保护品牌,对后面的落地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时任用市场营销总监卫思樊也出了一些问题,他不了解中国。比如他不知道中国过年的时候正是市场热卖的机会,然后他在圣诞的时候就跑掉了,回家过节。他也不知道中国政府突然有限购,他没反应。
这几个月,我是选对人了
《汽车商业评论》:虽然现在我感觉你很放松,但今年对你来说也不容易,各种流言也是很多的,特别是年初开始,那时候涉及到销售公司的换人,外界对你还是存在不理解,包括前段时间新任的CFO,就有人说,政府不放心,直接派人来了。你对现在这种流言,是什么样的态度?
尹同跃: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很关心我的,超过了对奇瑞的关心,或者叫关爱超过了其他品牌,有一点恨铁不成钢。
同时,可能对我们本身的一些用人也是一种反思。我过去还是偏用空降兵。有人跟我讲,早期你是没有选择,中间你是有选择的,早期是一张白纸跟我打天下,什么也没有,那时候人选择我,我选择不了别人。
但后面我想往上走的时候,可能很显然,必须要从外面找一些人来。这些人过来之后,一定会带来文化和理念的冲突。这几年也克服了这些冲突。可以说,我用文化的冲突换来了整个公司理念的转变,一些年轻人培养起来了。
#p#我们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应该是自觉地把一些年轻人推到前台去了,现在具备这样的条件了。而这些年轻人也很接受外面的这些理念。
有人认为高新华是搞研发的,怎么突然推到销售岗位上去,有人就不理解了。
这其实正是我们的一种战略。日本很多企业都是多岗转岗的,销售转研发的,研发转销售。这样的话,公司就能够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外界有人认为你这是一种说词而已,只不过为了掩饰,他们认为营销本身还是有专业能力的。
我觉得销售也没有那么复杂,销售也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销售,就是你去踏踏实实地做,站在用户立场去做。现在销售这块更多的智慧来自于经销商,没有太复杂的问题。
但是,很多销售的人太偏向于销售,对产品不理解。你今天给他A产品,明天到B产品,他依然是原来那个打法。
实际上,从A产品到B产品,我们的产品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我们要做品牌了。现在高新华做得很好,我觉得这几个月,我是选对人了。
现在的销售情况如何?
奇瑞品牌销售这个月得有5万(辆),再加上凯翼郑兆瑞那边大概1.2万(辆),两个合资公司大概8000多(辆)。国际大概6000(辆),新能源大概3500(辆),我这个月加在一起可能是7.8万(辆)左右。
这样岂不是一年有一百万(台)了?
关键我现在还没有新产品,明年我的新产品上市之后,就更不得了了。(这说明)我们的这种战略转型是可以的,我人选得也是可以的,况且现在还在打基础。
别人不了解这些,我估计到明年还会大幅度增长。
所以你能淡定?
我做的事情我们还是经过了一些思考,但是外面人不理解。
陈安宁总一直给我讲,奇瑞的研发是最好的,正向研发的平台各方面都已经整好了,都自己开发的,一直说别人大多数是抄的,你怎么看?
我只是想跟你说,奇瑞的研发系统肯定是强大的,但别人现在还看不到我强,但我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新的产品上市之后,我们的优势才会拉开,我的平台化、模块化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今年外界对陈安宁有很多非议,你怎么看?
他这个人说话直,因为他没有时间跟你绕着圈子说,他就很直接。行就行,不行拉倒。所以很多人不理解,所谓曲高和寡。
尹同跃十条汽车感悟
1“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方式应该学习,我们传统车企以前干什么事,都要先瞄准,后开枪;他们(互联网企业)是先开枪,后瞄准。”
2“无论传统汽车也好,电动汽车也好,新能源汽车也好,这后面都是车,车是要用来使用的,无论你再聪明,那个车开不了,瘫痪了,不好使,肯定这也是不行的。”
3“无论传统汽车也好,电动汽车也好,新能源汽车也好,这后面都是车,车是要用来使用的,无论你再聪明,那个车开不了,瘫痪了,不好使,肯定这也是不行的。”
4“拼到最后一定是拼刺刀,那么拼刺刀的时候,一定是看你是不是在最后3秒钟把刀刺进对手肚子里。这是(自主品牌)最后一个关键(机会)了。”
5“明年中国汽车工业是不是到了像家电一样开始把外国企业赶走的前夜?家电开始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后来渐渐的普通消费者都不考虑用它们,而改为用国产品牌了。”
6“现在国内的电动车公司太多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也很愿意出点钱,但是,它们对电动车的真正理解是非常不到位的。”
7“美国还是一个很开放的市场,美国人是最能接受新事物,新品牌的,日本很多新品牌的成功都是从美国起步的,但在美国一定会交好多学费。”
8“林彪是非常谨慎的,他知道,定的目标过高,行动就会变形。所以我们现在不再提我们要干多少量。”
9“这些人过来之后,一定会带来文化和理念的冲突。可以说,我用文化的冲突换来了整个公司理念的转变,一些年轻人培养起来了。”
#p#10“我觉得销售也没有那么复杂,销售也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销售,就是你去踏踏实实地做,站在用户立场去做。现在销售这块更多的智慧来自于经销商,没有太复杂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