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电池主动安全电芯·系统量产发布 开启AI时代储能安全新纪元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林音 时间:2025-07-24 14:37:06
7月23日,德赛电池主动安全电芯·系统量产全球发布会在湖南长沙顺利举行。本次发布会以“先知‘芯’觉 全程守护”为主题,邀请200余名技术专家、合作伙伴等齐聚一堂,共同开启AI时代下的储能安全新纪元。
德赛电池作为全球锂电池主力供应商及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专家,此次发布会重磅推出主动安全AI电芯和主动安全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全方位展示其在储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与战略布局,以极致安全引领全球储能市场高质量发展。
程月帆:安全是储能行业的“生命线”
德赛电池总裁程月帆在发布会致辞中表示,储能技术作为能源革命的“压舱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随着储能行业高速增长,安全事故频发也制约了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德赛电池深刻认识到,安全是储能产业的“生命线”,唯有筑牢安全根基,才能让储能真正成为推动绿色未来的引擎。
于清教: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作为开场嘉宾介绍道,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今天大家齐聚于此,不仅是为了探讨电池创新技术,更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一道安全防线,用创新技术和精益智能制造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通过强化电池全生命周期管控、健全标准与政策引导、企业主动构建多重防线筑牢安全根基。
主动安全 AI电芯 储能安全新高度
随着136号文件的发布,储能市场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机制,项目决策因素由“初始投资”转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收益,对储能系统真正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信部和能源局多次发布相关文件,提出重点攻关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多维度安全技术,并对主动安全预警技术提出具体要求。
作为全球锂电池市场主要开拓者,德赛电池在“AI时代”主动出击,面向全球重磅宣布其自主研发的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正式量产,以多重安全防护手段助力储能行业长期稳定发展。
在主动安全AI电芯量产发布会环节,德赛电池研究院院长荣强表示,锂电池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当前行业对电芯的热失控监测往往只能在事故发生时或事故发生后才能捕获故障信号并触发应对措施,监测信号存在很大的滞后性。我们坚信,安全必须前置化、智能化。通过深入研究失效机理,德赛电池实现了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预警”的本质性突破,这将为储能系统构建更可靠的安全基石,推动行业迈向主动安全新时代。
为实现单体电芯级的提前预警功能,需要深入探索电池失效机理,寻求电池健康状态评估的因素及监控方法。德赛电池结合前期大量的实验和测试工作,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影响电池健康状态的关键因子。结合新型温压一体传感技术,开发了主动安全AI电芯,建立了可提前预警的主动安全系统,在系统运行的全生命周期内可实时监测电池的健康状态。
作为电芯内部压力及温度数据传输的关键器件,传感器如何保证信号输出的长期稳定,是实现主动安全技术的关键之一。德赛电池通过深入剖析电解液腐蚀机制,使用特殊材料及封装工艺,开发了电解质耐受的新型传感器,可以在电芯内部复杂严苛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准确、可靠的敏锐捕捉电芯内部温压变化信号。针对AI电芯,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过充、短路、针刺、析锂等模拟工况测试,结果均表明AI电芯能够更智能、更主动、更灵敏的识别安全风险,快速的向储能系统传递异常信号,使系统具备主动安全预警功能,进而大幅提高储能系统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此前已分别在湖南德赛电池召开“锂离子电池主动安全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技术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在听取了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科技查新报告和应用情况的介绍后,对德赛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主动安全预警技术的研发成果给予高度评价。鉴定委员会认为,德赛电池在锂离子电池主动安全预警技术突破,为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监测预警滞后的行业难题提供了全新维度的解决方案,实现对储能系统内电池单体的全覆盖精准监控与主动安全预警。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发布会现场进行鉴定证书的颁布。
会上,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冉冉为湖南德赛电池颁发了首批通过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测评单位荣誉证书。刘冉冉在分享《我国储能电池强制标准与管理措施》中指出,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储能电池产品安全目录的基础,GB 44240-2024是强制性国标,多项测试条款对标IEC 62619、UL1973等国际标准,且更聚焦于储能电芯的安全特性,在部分安全测试项目上的要求更为严苛,同时新增电芯层级的振动、浅刺、强制放电等极限测试。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可以促进储能电池产品安全性的提升,而储能电池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对产品质量的监督。
全球首款 电芯级压力监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系统
依托AI电芯提供的多维感知与AI智能分析,德赛电池构建了一套贯穿 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源管理系统)直至云端大数据平台的协同安全体系,实现电池从出厂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主动安全管理。
基于AI电芯,德赛电池在行业内首次推出了集成“电压、内部温度、内部气压”三大核心数据的BMS,构筑了稳固的“数据铁三角”监测体系。全新的BMS能够综合评估每颗电芯的内部温度和气压的细微变化,识别出有“疲劳”趋势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电芯,并主动、提前地进行精细化均衡。当监测到某颗电芯的气压或其变化率突破预设的安全阈值时,无需等到电压骤降或外部温度飙升,BMS会立即做出判断并执行保护动作,将安全风险扼杀在初始阶段。
EMS会基于云端下发的AI算法和本地BMS上传的实时内部数据,综合评估整个电池簇的内部温压分布和健康状态,智能调节液冷系统功率,进行策略的动态优化。同时优化充放电窗口,适当降低“亚健康”电芯簇的工作负荷,从而在最大化削峰填谷收益的同时有效延长整个系统的循环寿命。
“来自每一个电芯的内部温压和电压数据,经过BMS的采集和EMS的整合,最终汇聚于我们的云平台。” 德赛智储研究院总监闫垚锋表示,云平台的建立,将彻底改变储能安全管理的“游戏规则”。通过云端强大的算力和AI算法模型,可以全天候地、前瞻性地去识别、捕捉并分析那些可能引发问题的早期“蛛丝马迹”,做到“主动预警”。同时结合AI技术实现隐患电芯的精准定位与趋势追踪,为电站运维提供充足的风险干预时间窗口,增强电站安全运行水平与运营效率。
通过这套贯穿“电芯-模组-电池簇-系统”的全链路防护架构,德赛电池致力于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该架构有助于将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最高15%,并可在特定工况下,将析锂、微短路等内部结构性风险的预警时间提前至30天以上,这有效增强了从储能电池到系统层面的安全性,为行业树立了主动安全的新标杆。
出于对德赛电池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的技术认可,罗马尼亚Voltika公司与德赛电池现场签署了1GWh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产品意向采购协议。Voltika Head of Legal & Business Affairs Mr.Negrea Bogdan、德赛电池高级副总裁郭庆明代表双方签约,Voltika Mangaing Partner Ady Munteanu和湖南德赛电池董事长兼总裁、惠州德赛电池总裁程月帆共同见证签约。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储能生产制造、产品技术应用、市场商业生态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储能市场。德赛电池将为Voltika Group全球储能项目供应1GWh自主研发的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产品。
算-电-热协同 源网荷储生态落地
近两年,AI人工智能技术席卷全球,直接引爆业界对于数据中心“能源危机”的担忧。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吴晓晖指出,未来数据中心面临高电力依赖、高成本、高能耗挑战。引导其与可再生能源协同布局,提升负荷调节能力,鼓励企业自建热量回收系统,用于园区供热、城市供暖、设施农业等是当下数据中心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UPS领域锂电池加速替代铅酸电池,数据中心设备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构建“算-电-热”协同的新型能源体系刻不容缓。
德赛电池在此次发布会上隆重推出了锂电UPS系统LPC2.0及数据中心专用的86Ah高倍率电芯和系统解决方案。全新一代锂电UPS系统LPC2.0,搭载专为超大功率UPS短延时大功率放电需求定制研发的磷酸铁锂方形铝壳电芯,具备放电功率大、放电温升小的优异特性。重磅推出的源网荷储方案策略以通过深度融合清洁能源与高效储能技术,实现了能源成本与环境效益的双重突破。在电价高峰时段,数据中心的用电成本锐减79%,解决数据中心高耗能高用电成本核心痛点。
为了进一步打通源网荷储产品在绿色算力领域的应用,德赛电池在发布会现场与深圳闻储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储能集团有限公司、中能建储能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中国外贸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罗马尼亚VOLTIKAGroup、浙江金义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科林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各方将深度融合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与渠道资源,以数字驱动能效跃迁,共同定义数据中心安全低碳发展新范式。
以AI技术实现提前预警,以全生命周期防护重塑安全边界。德赛电池不仅是这一安全理念的开创者,更是主动安全的守护者。德赛电池将以此次发布会为新的起点,继续深耕电池本质安全技术,强化“预警-阻断-防护”全链路能力,与全球伙伴携手,共同迈进AI时代下的储能主动安全新纪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