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固兼顾,锂钠并举,全球布局!昆仑新材力做新能源材料综合方案商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林音 时间:2025-05-27 13:31:58
昆仑新材参展CIBF 2025
在电池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电解液作为关键材料,其市场动态始终备受瞩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全球电解液市场规模为409.8亿元,同比下滑21.5%,延续了2023年的下滑态势。
上述数据的背后,是电解液价格持续走低的无奈现实,2024年12月,中国电解液的销售均价更是跌破2万元/吨的“地板价”。
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
近日,香河昆仑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在CIBF 2025展会现场与能源财经网交流时表示:“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持续下滑,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企业无法左右。但面对这一局面,昆仑新材早已未雨绸缪,在技术突破、产能扩张、全球市场卡位等多维度持续发力。”
固态电解质加速布局
近年来,锂电池产业激烈内卷环境下,新型电池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固态电池以高安全性脱颖而出,迅速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关键制高点。在企业及各大研发平台对固态电池现有问题持续攻关下,券商及机构纷纷预计,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时间节点或提前至2027年。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给上游材料带来的最大的市场机会在于核心的固态电解质。”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固态电解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固态电解质出货量约0.17万吨,主要来自中国市场。
EVTank预计,随着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解质的出货量将达到21万吨,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366.2亿元。
“目前,我们拥有一支处于世界固态电解质研究前沿的顶尖团队。”郭营军指出,自2017年起,昆仑新材便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投身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工作,历经数年潜心钻研,在2025年成功实现关键技术性突破。
硫化物路线方面,昆仑新材电解质产品电导率已提升至12mS/cm,接近液态电解液的性能水平。通过优化锂镧锆氧(LLZO)的界面稳定性,该技术已成功适配于高镍三元及硅基负极体系,并已为行业内领军企业送样。
氧化物路线方面,昆仑新材NASICON型电解质(Li1.3Al0.3Ti1.7(PO4)3)实现了55-800nm的纳米级粒径控制,成本相比传统方案降低了30%,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
构建技术壁垒的同时,昆仑新材固态电解质产线建设也在按计划推进:“目前,公司固态电解质中的氧化物电解质小型量产线已正式启动建设,硫化物电解质的中试线也在紧锣密鼓地规划当中。按照既定规划,公司氧化物电解质小型量产线预计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则有望在明年落地。”
不止全固态电解质领域迎来重大突破性进展,在半固态过渡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上,昆仑新材也已抢先布局。目前,公司已与多家电池生产企业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开发模式,共同针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重点研发和技术共享。
通过对半固态电解质的技术的迭代,昆仑新材在半固态电解质的单体设计、制成工艺开发、固化技术路线优化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的突破。公司开发的半固态电解质产品可在-40℃至100℃的广泛温度范围内使用,其-20℃下的放电效率超过85%,-40℃下仍能保持75%以上的放电效率,并且能在100℃的高温环境下安全连续地进行充放电循环,使用温域宽广,横跨140℃;同时安全性能表现亮眼,在过充、过放、针刺和180°C热箱测试等苛刻条件下的安全测试中都未出现起火、爆炸现象。
其中,昆仑新材凝胶电解质GEL-4已得到电池企业应用,热失控风险降低70%,支持-30℃低温放电。
电解液产品多元拓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固态电池市场势如破竹加速拓展之际,前两年曾风头无两的钠电池,其研发与应用进度却有所放缓。尽管如此,钠电池的发展前景依然备受看好。凭借在资源丰富度、成本可控性以及低温性能等方面展现出的显著优势,它有望成为锂电池应用场景的有力补充,在特定细分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钠电池领域,我们今年会全力以赴,力求在这一行业占据领先地位。”郭营军介绍,2024年,公司钠电电解液出货量达800吨,市占率超15%;2026年计划产能将扩至2万吨,覆盖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正极体系。
郭营军进一步介绍,昆仑新材钠电池相关技术亮点主要体现在高电压溶剂和快充优化方面。其中,新型溶剂N507通过协同溶剂化策略,使钠离子电池在特定条件下实现了超过5000次的循环寿命,满足了储能设备对长寿命的需求;复合添加剂N863助力钠电池实现2C高速充电,且在-20℃下容量保持率高达85%,性能可媲美液态锂电池。
紧跟下一代电池技术,前瞻布局新一代材料之外,昆仑新材在原有锂电池电解液赛道也在加速狂奔。基于“鲲”系列Ⅰ代产品,公司持续探索高能量体系新物质,尤其在高镍和高硅材料领域,显著提升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并有效解决正极释氧、金属溶出、硅负极体积膨胀及失效、胀气等界面难题。
以ROClyte-E2锂电池电解液为例,昆仑新材应用材料学和界面化学动态技术,在锂电350项目中,成功开发了采用高镍/硅碳体系的350Wh/kg高比能量动力电池产品,该体系在45℃下可循环800周以上,且在60℃高温存储30天后电芯无明显膨胀。
另外,昆仑新材还开发了全新锂电池热失控解决方案“ROClyte-GEL2”,一款高品质的半固态凝胶电解质产品,通过选用改良后的聚合单体、原位聚合工艺,帮助电池产品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安全性和出色电化学性能”的兼顾。电芯热失控时,会释放巨量热量,此时,半固态凝胶电解液借助新型聚合单体的热引发作用,迅速转变为完全凝胶态,电解液随之失去流动性,导致锂离子传导受阻,从而有效防止电池失效引发的连锁热失控反应。并且,该方案参考GB/T31484、GB38031测试标准,分别通过针刺、过充放、热箱等多项测试。
“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推动电解液与电解质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创新,力求成为电解液与电解质一体化发展的领军企业。”谈及产品战略,郭营军强调:“在当下新技术浪潮席卷而来的大趋势下,这便是我们锚定的目标与不懈的追求。”
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其实,单从电解液出货量数据来看,2025年到目前为止,昆仑新材已经达到出货量第三位。白皮书显示,2018年-2024年,昆仑新材均位列中国锂电池电解液企业出货量前十,并稳步提升,2022-2024年连续三年坐稳前五位置。
但昆仑新材并未满足于现状。在国内电池新能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昆仑新材意识到,除了深耕技术、抢占行业制高点之外,还需积极拓展新的发展路径,出海布局、开启全球化战略便是其重要选择。目前,公司正通过“国内大基地+海外工厂”的双轮驱动模式,锚定全球6%的市场份额全力奋进。
在国内市场布局上,昆仑新材浙江湖州三期项目,四川宜宾二期项目,将陆续投产。
昆仑新材还在积极谋划国内产能的进一步优化布局。郭营军透露:“目前公司在国内市场仍存在一些空白区域,像华南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在东部、西部都有布局,南方市场还亟待填补。后续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战略,合理规划产能布局。”其进一步介绍,目前昆仑新材湖州基地6万吨产能已实现满产,宜宾基地12万吨产能的利用率在今年也有显著提升,整体接近50%。待两大基地全部落地,公司的总产能将突破30万吨,成功跻身全球电解液生产企业的第一梯队。
在海外市场拓展方面,昆仑新材也在积极规划。3月7日,昆仑新材首个海外投资项目正式落地匈牙利,投资额达400亿福林(折合人民币约7.9亿元)。
“匈牙利项目目前已进入设计收尾阶段,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会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一期规划产能约为4万吨,整体设计产能为10万吨。”郭营军介绍道,该基地将聚焦于构建欧洲本土化供应链体系。
“当前,国内众多电池厂商已纷纷在欧洲匈牙利地区布局设厂,昆仑新材凭借自身优势,既能为他们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也在全力争取与欧洲本土电池厂商达成深度合作。”昆仑新材董事长郭营军还透露,公司正积极拓展海外合作版图,寻求与海外资本携手共进的机会。
不过,现阶段欧洲贸易环境紧张氛围弥漫,电动汽车价格高昂、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配套匮乏等问题,如同一道道枷锁,严重制约了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速度。但郭营军始终坚信,电动汽车的发展是顺应全球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新能源行业与欧盟积极推行的环保政策以及减少碳排放的宏伟目标高度契合,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该行业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EVTank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解液的需求量将达到约271.4万吨。
结语:“未来行业或许会持续陷入“内卷”态势,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也将愈发残酷,但昆仑新材早已严阵以待。”郭营军坦言,“今年,昆仑新材已走过21个春秋。遥想创业之初,我们便以国内首家动力电池电解液企业的身份崭露头角。如今,凭借不懈努力,我们的市场份额正稳步攀升。”
“近期的订单情况颇为可观,提振了我们的信心。”郭营军透露,今年昆仑新材出货量预计将稳稳达到11-12万吨。
展望未来,昆仑新材战略定位清晰且笃定,立志成为新能源材料领域全方位的优质供应商,业务版图也不再局限于锂电池材料,而是全面覆盖钠电池、固态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等相关材料,致力于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随着固态电解质产线顺利落地、多元产品矩阵全面成型以及全球化产能的有序释放,这家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深耕二十年的企业,将加速从单一电解液供应商向“材料+技术+服务”综合方案提供商蜕变升级,在行业发展的新周期中,精心勾勒出一条独属于中国材料企业的增长曲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