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卷成本”成主旋律!智能装备企业如何重塑价值?-高端访谈-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卷成本”成主旋律!智能装备企业如何重塑价值?

大族锂电的电池制程解决方案演示沙盘

大族锂电的电池制程解决方案演示沙盘

能源财经网11月29日讯(梁小婧 广州南沙报道)“卷成本”正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旋律,11月以来,比亚迪、上汽大通等已致信供应商降本。国际市场方面,欧洲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商Northvolt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大众、奥迪、福特、Stellantis等车企以及博世、舍弗勒、采埃孚等零部件巨头大批量裁员……

政策层面,今年5月,工信部发文,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据能源财经网梳理,今年前三季度,不管是从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额来看,电池新能源领域投资扩产已大幅降温。与此同时,动力及储能市场进入加速淘汰的阶段。

深圳市大族锂电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瑾

深圳市大族锂电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瑾

“电池行业结构性过剩是在前些年疯狂扩张之后的必然结果,当前,库存出清是行业的趋势,全产业链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近日,在ABEC 2024 | 第11届中国(广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深圳市大族锂电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族锂电)董事长王瑾与能源财经网交流时表示,产能过剩会使得企业对未来的市场预期变得谨慎,规划中或建设中的锂电项目停滞或延期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从长远方向看,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王瑾指出,首先,行业会优胜劣汰,用两到三年时间淘汰掉绝大部分落后产能,技术上淘汰掉能量密度低、续航短、安全性不高的电池产品,制造环节上也会淘汰掉大部分智能化不高、制造粗糙的生产线,这也顺应了我国鼓励进行大规模装备更新的经济刺激政策。

大族锂电

超20年沉淀 服务再升级

资料显示,大族锂电为大族激光(002008)旗下控股子公司,是行业内极少数能提供电池全制程装备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目前产线已经导入全球出货量排名前20位电池厂商。

“大族涉足电池装备制造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主要业务是消费类电池的激光焊接设备,2013年起,国内电动汽车行业快速崛起,动力电池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大族激光率先开发出第一条动力电池智能模组组装线,后来,公司开发了激光模切机、干燥线、电芯装配线等行业竞争力强的产品。”王瑾向能源财经网介绍道,在这20多年的行业沉淀中,大族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市场客户资源,先后成立了新能源装备产品线、新能源装备事业部,因业务体量快速增长,为顺应发展趋势,大族锂电应运而生。

凭借大族20多年在电池装备方面技术和市场积累,以及对客户负责任的服务态度,对产品性能的持续追求,大族锂电快速崛起。王瑾透露,目前,公司在手订单超15亿元。

能源财经网统计,今年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增速有所放缓,锂电行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国内锂电设备验收节奏放缓、下游客户需求下降及企业降本压力传导,叠加锂电设备行业竞争加剧,应收账款高企,上半年21家锂电设备上市公司合计应收账款超过432亿元,部分企业应收账款是上半年净利润的超20倍,产业发展正面临诸多难题。

现阶段,电池产业链的拐点仍不明确,在“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产业矛盾下,机会在哪里?王瑾表示,大族锂电作为锂电装备企业正从产品技术研发与创新、产品质量与服务等方面保持竞争力。

在产品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

一是坚持产品为王,持续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引领行业不断提高设备的精度、效率和稳定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例如,不断优化电池极片的激光切割、电芯组装激光焊接等工艺,提高产品一致性和良品率,满足电池企业对高品质设备的需求。

二是持续开发新产品,电池技术变革趋势下,我们积极研发新型技术设备,如固态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技术,提前布局相关装备的研发,以便在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时占据市场先机。

三是推进一体化设备批量应用,加强对一体化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提高设备的集成度和自动化水平,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降低设备成本,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在产品质量与服务方面:

一是严格把控质量,从原材料来料、加工、核心元器件技术验证、设备装配调试及交付等各方面层层把关,加强质量检测和监控,确保每一台出厂的设备都符合高质量标准,提高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

二是优化售后服务,构建起专业素质极强、响应及时的技术服务团队,不断完善国内、欧美、东南亚等多个国内外技术支持与服务大区,打造多个国内外仓储调度中心,提升本地化服务水平。

三是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采取吸收、引进、培训的人才发展战略,以技术培训为基础,鼓励员工创新,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

拥抱变革 重塑价值

在当今电池新能源产业“内卷式”的竞争格局下,捕捉新兴市场的潜力,积极开拓第二成长曲线,已然成为产业链企业破局的关键之举。

王瑾指出,就电池技术发展程度来说,目前传统的锂电池的制造技术成熟度、能量密度等方面已经发展相当成熟了,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逐渐接近理论极限,性能提升空间已经非常有限,这要求新能源行业不断探索新的电池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端对动力电池的性能、安全性和成本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在积极鼓励企业开发更安全续航更高的新型电池技术。固态电池由于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等优势,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这为大族锂电提供了进入固态电池装备领域的机遇。”王瑾称。

今年以来,多家车企已经宣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此外,航空领域以及低空经济等热门赛道正逐步成为重要的落地场景。在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看来,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势不可挡,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和产业链生态的逐步完善,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的脚步也渐行渐近,谁先占据产业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发展主动权。

王瑾表示,大族锂电一直在跟进行业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在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并获得了多项相关专利,公司在固态电池的化成分容工艺段中标了多个客户项目。

在锂电产业的新一轮制造升级中,电池技术革新对锂电装备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据王瑾分析,制造精度和一致性要求提升,如电芯的极片尺寸、厚度等需要更高的精度控制,以保证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电芯产品在下线前确保规格、性能、质量达到一致性。

就适应新型电池结构和工艺方面看,王瑾补充道,虽然液态锂电池和半固态、固态电池工艺很大不同,但是装备要适用于生产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工艺之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这些新型结构的生产要求,例如固态电池的封装设备要求具备更高的可靠性和密封性,确保固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紧密结合,防止电解质泄漏等问题。

在大规模电池生产模式下,极限制造和极致智造是行业发展要求,要求生产装备达到高速化生产、自动化连续生产,实现黑灯作业标准,装备就需要具备良好的自动化控制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能够实现各生产环节的无缝衔接,提高生产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时间和故障率。

此外,装备的在线检测和质量控制能力、设备兼容性和模块化组装、节能安全和环保性能都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是降本增效和绿色智造的必然要求。

破局内卷 出海突围

“自2023年以来,国内新能源电池行业进入大幅度调整周期,导致2024年上半年锂电行业规划的项目整体开工率为61%。”在王瑾看来,不论是电池厂商还是设备厂商,出海成为企业寻求出路的主要突围方向。

据研究机构EVTank分析,中国锂电产业链经过十年的培育,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竞争力,从原材料到电芯到应用市场等各个环节均具备短期内无法被超越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截止到2024年6月,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公布的海外总投资金额达到5648亿元。

EVTank预计,未来几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海外市场,以欧洲、美国和东南亚等为代表的海外锂电项目未来几年将迎来建设高潮,从而带动海外锂电设备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预计海外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1266.5亿元。

“在国内新能源产业进入深度调整之下,电池厂大举布局欧美、东南亚市场。”王瑾向能源财经网表示,设备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大族锂电会紧跟大客户全球化战略,积极推进“出海”发展战略。

海外布局方面,王瑾称,目前,大族锂电的产品及服务覆盖到欧洲(德国、匈牙利)、美洲(美国、墨西哥、巴西)、中东(约旦)、东南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等)等国家和地区,公司正逐渐成为电池装备领域的全球供应商。

风险与挑战并存,“出海”并非一帆风顺,这个过程很艰难。王瑾分析道,“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公司技术团队出国服务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此外,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情况、国情、法律法规、风土人情都不一样,这需要我们准备‘一国一策’,充分了解产品出海之后,会带来什么困难。”

王瑾建议,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海外设厂,需要充分考虑是否有长期优质订单维续生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去,不可操之过急,避免在海外市场扎堆踩坑。

展望未来,王瑾透露,大族锂电持续不断研发和改进锂电设备的技术,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精度和稳定性,以满足下游锂电池企业对高品质设备的需求,积极关注和探索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发展,提前布局相关设备的研发,加强海外市场布局,提高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寻找锂电设备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机会,如电动船舶、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低空飞行器等,同时加强外部供应链和内部组织结构的管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责任编辑:梁小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