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何光远:国家应制定清晰的汽车工业战略-行业人物-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何光远:国家应制定清晰的汽车工业战略

【导读】如果能够大范围普及使用醇醚等汽油代用燃料,不仅能够降低燃料成本,也将对环境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无论从经济性还是从环境保护上都将起到极大益处。
 

4月9日,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汽车夜话在海南博鳌举行。本次论坛以“重塑汽车业”为主题,与会嘉宾就合资股比、新能源汽车、互联网时代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活动前夕,腾讯汽车独家采访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请他就这些问题谈了他的观点。

“对于自主品牌,我觉得从国家层面来说,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不够清晰。”作为一名老汽车人,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首先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不是说口头上说是支柱产业就可以了,还要从产量、经济总量、纳税等多种角度来判断在国民生活中,汽车业的占位究竟如何。”他认为,国家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应制定一个较为清晰的可以“跟随着一步一步走”的发展战略。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

自主品牌发展着实不易

2005年的花都论坛上,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一句“不能为了自主品牌而发展自主品牌”的言论将两位业界泰斗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这句话也令大多数人解读为“不需要发展自主品牌”。但无论是其本身的原话还是被媒体解读出来的观点,这些并未得到何光远的认可,在他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自主品牌”。

近十年过去了,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何光远依然坚持当年的观点,在他看来,依然应该坚持发展自主品牌,对于现在的发展,他也倍感欣慰,“现在还不错,国家的舆论也在强调自主品牌的发展,几大公司都开始比较注意自主品牌的发展了。”

“搞自主品牌谈何容易?”当提及自主品牌的发展时,何光远的言语中似乎也流露出了一种落寞,“国家在企业管理层面上对自主品牌应该如何发展又没有要求,也不给企业压力。搞自主又要科研、要开发、要投入,做起来哪有合资企业舒服? ”

尽管如此,但何光远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仍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他指出,以合资发家的北汽正在进行很多新的探索,如收购萨博、大力发展绅宝、在与奔驰的合资上更进一步,而东风通过入股实现与PSA在技术层面上的共享,通过合资合作的道路让“自己走的比较灵活”。

合资股比不应放开

提及汽车行业的合资,何光远似乎有些痛心疾首,“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这样,几乎百分之百都合资了。企业做合资就像是吸食鸦片一样,已经无法摆脱了。”

在中国的政策法规中,在整车企业与外方的合资中,外资不能超过50%的股比,这是在中国的1994年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中就做了明确的规定,本是对自主品牌企业的一种保护。时至今日,这一规定尽管被诸多车企老总、行业专家所质疑,甚至一度传出要合资股比要放开的传言,但在上月召开的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一句“分时段有序放开合资股比,汽车业会往后放一放”的言论似乎也为此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对此,何光远似乎十分赞成。“现在有些人还在忽悠,说要放开股比。你看零部件企业是放开了,放开以后呢?几乎关键的零部件企业都走向独资的道路了。”

电动汽车发展应着眼“三要害”

对于当下十分热门的电动汽车,何光远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电并非一种新能源,也不是一次性的能源,“我认为电动车不能叫新能源汽车。对电动汽车,我既不反对也不赞成像现在这么一窝蜂的去做。”

#p#副标题#e#

在他看来,电动车今后是要发展普及的,但是工作应该扎扎实实的做到实处,而不是像现在跟风似的,为了拿国家的补贴就到处申请搞试点。他认为,国家和企业应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放在关键的零部件上。对电动车而言,应该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电池、电控和电机这三大电动车的“要害”上。

除电动车本身的核心技术的限制外,配套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成为了电动汽车发展道路上的“路障。”基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强调,“无论如何,内燃机传统动力汽车在三五十年之内被代替掉是不可能的,它仍然是社会上的主导。”

电动车无法在短时间内替代传统动力汽车是何光远为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下的论断之一,但他同时指出,当下传统动力汽车的节能潜力还很大,应该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包括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的熟练掌握等等。而从能源角度来说,替代燃料的研究和普及也应该被提上日程。据他介绍,如果能够大范围普及使用醇醚等汽油代用燃料,不仅能够降低燃料成本,也将对环境起到极大的改善作用,无论从经济性还是从环境保护上都将起到极大益处。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