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襄阳6座电动车充电站年亏损1382万 充电设施大量闲置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时间:2014-11-19 05:52:34
15日10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车城西路加油站,人来车往、熙熙攘攘。而隔了两条街的三角湖电动汽车充电站却很寂寞,十多个充电桩杵着,仅停了1辆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
记者在该充电站门口蹲守近2个小时,一共只有4辆汽车驶入,其中3辆是“找厕所”,一辆是“走错路掉头”。
三角湖充电站是武汉首座电动汽车充电站,2010年9月投入运营,一天最多可为60台车充电,可实际一天充电车辆只有5到10台。
自2010年襄阳和武汉先后布局汽车充电站以来,由于电动汽车推广慢,导致充电设施大量闲置。
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透露,截至今年10月31日,该公司在全省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建成22座充电站,其中武汉、襄阳各有3座城区充电站,京港澳高速沿线有2座快充站,除恩施州外,其他市及神农架林区各有1座简易充电站。“全省汽车充电设施主要由国网公司投建,但运营成本太高。”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仅以武汉、襄阳实际投运的6座充电站为例,唯一的电费收入,支撑不起设施运维、人工、折旧、财务等成本支出,6座充电站年均亏损总额达1382万元。
目前,全省国网公司充电站服务的电动汽车仅为116辆,多是武汉和襄阳两地的公交车。“实际上路的更少,不少电动公交车‘宅’在停车场。”业内人士透露。
武汉公交集团相关人士坦言,2010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曾购入10辆电动公交车,经营开发区内短途线路,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电池等关键设备时常损坏,最后真正能上路的只有2辆,导致电动公交线路搁浅。“国家在充电设施建设上尚无统一标准,不少新款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与我们的充电桩不匹配,充电站也需要升级硬件。”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智能用电处负责人说。
电动汽车何时“流行”街头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刘天纵 实习生 龚陪
“缺煤、少油、乏气”的湖北,是全国汽车大省和中部石化基地。厚重的湖北汽车工业如何更青春?电动汽车何时流行街头,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电池续航能力是瓶颈
传统汽车市场已逼近“天花板”,转型发展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行业的新方向和竞争制高点。
省经信委介绍,目前,我省纯电动汽车技术、燃料电池技术水平与国外几乎同步,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等产品逐步成熟,已初步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然而,电池续航能力仍是制约电动汽车推广的关键问题。“电池价格太贵、体积太大、质量太重问题亟待攻克。”湖北电科院高级工程师舒欣表示,目前,普通公交车20至30万元,而电动公交车要120万元,电池价格占了六成。此外,一般小轿车自重约1.2吨,而电动小轿车超过2.5吨。“比亚迪等国内一些厂商在电池等生产技术上已比肩通用和丰田,但在整车制造上差距甚远,大幅降低了国际竞争力。”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东风在整车制造上具有基础优势,我省将全力支持企业研发电池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攻关上“快人一步”。
政策扶持破解充电难
目前,国家和地方对每台新能源轿车的最高补助可达12万元。如此重大利好,为何没有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配套设施和扶持政策亟待跟上。”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充电站的征地费用达84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7.5%,成为部署充电网的瓶颈,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停车场(位)等现有建设用地上建设充电设施,减少充电难问题。
东风新能源汽车建议,将充电电价由商业电价调整为大工业电价计价,使每千瓦时电价由0.963元降为约0.6元。
湖北能否长出特斯拉
2006年,美国德丰杰风险投资公司的4000万美元,成就了今天电动汽车的领军企业——特斯拉。
目前,东风乘用车新能源工厂将于年底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东风扬子江(武汉)车辆有限公司拥有投资6亿多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东风公司在襄阳投资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也将落地……“湖北造”电动汽车,能否像特斯拉一样茁壮成长?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认为,特斯拉能成功,在于其整车设计时尚高端,类似苹果手机。而国内车企打算从低端起步,导致研发的产品没有足够的眼球效应。因此,应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和运营服务,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也应借鉴杭州、合肥等地商业营销手段,促进物流快递企业与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采取分时租赁、整车购置等方式,完善快件末端投递服务体系。“不能忽视金融的力量。”叶学平说,目前我国有上万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存量资金超过2万亿元,这类资金对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拉动系数是1∶7,远高于银行1∶1.02的拉动系数。存量资金流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有效解决企业起步阶段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