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多晶硅行业投资“退烧”带来的冷思考-国内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多晶硅行业投资“退烧”带来的冷思考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一句与《双城记》流芳至今的名言,用来形容当下的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再恰当不过。

从2006年到现在,短短的几年间,多晶硅产业可谓是经历荣耀、尝尽炎凉。

近期,随着双反消息的确认和国家《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实行,多晶硅似乎春暖回头,但是众多业内人士和多晶硅企业并未过多期待这短暂的阳春。

抛弃戈多

“更艰难的日子还在后面。”这是某多晶硅企业高管颇显惆怅的预测。

这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欧州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主要电池组件消费大国大幅削减光伏产业补贴,导致欧州需求量大幅减少,加之美国反倾销政策出台,使光伏产业形势严重恶化,直接导致上游多晶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4-5家在进行少量生产,90%以上的已经处于停产状态,这一局面可能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退出,也许将成为2013年多晶硅行业的关键词。

有业内人士预测:超过1/3甚至1/2的企业将主动或被迫退出这个曾红极一时的多晶硅产业。

落幕岂非真英杰

这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

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基础原材料,世界多个国家将其列为战略性材料,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国内需求长期依赖进口。据了解,时至今日,传统七大多晶硅公司依然没有一家在中国建厂,也没有一家对外转让技术。

投入国家战略性产业,曾是笼罩多晶硅产业的光环。

但是我国多晶硅制造业一面高歌猛进的同时,一面不得不面临着纷至沓来的烦扰:我国从2006年起上马的小产能(1500吨以下)多晶硅企业约有半数以上,综合竞争力普遍较低。目前,国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为40-50美元/千克,而国外先进企业的生产成本在20美元/千克以下;国外倾销不断打压国内多晶硅企业发展,甚至国内企业要面临着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尴尬。

退出,似乎变得势在必行。

面对企业的退出或被淘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曾公开表示:要对一些光伏企业进行适当兼并、淘汰;同时,要进行国内市场开拓,建立市场机制。

而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给出了善加利用市场“倒逼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等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方向。

“落幕岂非真英杰”,与国内光伏产业大潮一同退去的,并非只有光伏企业,相信还有对多晶硅制造业如何与市场匹配前行的认知和一个产业“退烧”之后的冷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