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中核二三新能源进军光伏 资源整合趋势渐显-国内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中核二三新能源进军光伏 资源整合趋势渐显

中国最大核工业建设企业正以工程总承包商的身份进入到光伏产业。

1月6日,中核二三国际全资子公司中核二三新能源与Fame Raise Limited、TripleDelightLimited、上海国能投资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签订国鑫能源有限公司股东认购协议及股东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合作各方将抓住光伏产业的发展机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国内外光伏等新能源行业EPC(工程、采购及建设)的市场开发和建设。

“在目前的光伏产业环境下,核工程安装企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进入,而且有利于加速我国光伏产业的整合,并利用自身工程安装方面的经验,实现资源整合。”卓创资讯研究员李凌轩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实现新能源资源整合

中核二三国际是中核二三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依据其《有关成立合营公司之须予披露交易》的公告,中核工业国际公司与协鑫集团附属誉扬、TripleDelight订立认购协议,分别认购国鑫能源(下称合营公司)之51%、29.9%及19.1%已发行股份,合营公司将成立独资的目标公司,申请开展中国光伏电站EPC(工程、采购及建设)业务所需的资质。

国鑫能源有限公司将成为中核二三新能源进入到光伏产业中的桥梁,其将以光伏EPC为核心业务在江苏南京设立附属子公司,三家公司一共将投入50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合营公司的注册资本。

国内最大的核电建设公司试图以总承包商的身份进入到光伏市场中,参与光伏发电站的建设。

中核二三国际董事局主席董玉川说:“发展核能和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是合作各方的共识,中核二三国际也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业务多元化。 ”

中核二三控股集团表示,订立认购协议及股东协议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中之一是,集团的企业策略是持续物色投资机会,以使业务多元化,既可以减少受环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又可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卓创咨询李凌轩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目前的在建核电项目居世界第一位,核电以及核电建设相关企业资金充足;而国内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致使多数光伏企业价格被低估,核电以及核电建设相关企业此时进入有较大优势。另外,这种合作会加速光伏产业的重组洗牌,优胜劣汰,促进资源整合。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人士告诉记者:“光伏 ‘双反’的利刃再加上低廉的价格,多晶硅和光伏电池组件方面盈利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不论对国企还是对民企,光伏电站工程还是一块大蛋糕。 ”

EPC:机遇与危机并存

EPC类似于工程总承包商,中核二三集团以工程总承包商的身份进入到光伏产业的下游发电站领域,做的还是企业的老行当。

北京国润天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刘文良曾公开表示,EPC应该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桥梁,应该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终端核心。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光伏电站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组件制造、开发电站的系统集成商(包括开发商和EPC/安装商)、运营电站的电站业主,以及购买电力的用户。光伏电站开发具有技术、市场、资金以及产业链四大竞争门槛,所以其盈利能力是全产业链中最高的一环。

“但在2012年9月光伏并网价公布之前,受制于国内上网电价没有公布,补贴细节也未确定,国内光伏电站基本属于投资阶段,还没有形成收益。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告诉本报记者,“按照去年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的光伏电站上网电价为每千瓦时1元和1.15元两个标准来算,光伏发电的成本在1.4―1.5元之间,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电价,光伏发电根本无利可图。 ”

2012年9月光伏并网价格公布后,中国光伏电站开发潮涌起,包括国电、大唐、中电投等国企及制造商纷纷加入其中。不仅如此,12月初,中国电建集团所属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进驻希腊115.9MW光伏电站项目现场,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与晶科能源瑞士子公司签署融资总量为10亿美元的战略合作协议,有意支持晶科能源在海外光伏电站的建设、并购、EPC及工程承包等金融合作。

在光伏电站开发热潮的背后,《阳光能源》主编刘陇华担心更大的隐忧是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系统集成商。他说:“BOT(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经营、移交三个环节。 )也好,EPC也好,并没有开拓出新的思路,光伏电站建设热过两年之后,或许会迎来电站运营企业的更大的危机。 ”

刘文良赞同刘陇华的观点:“如果仅仅把EPC理解为是光伏系统的安装集成,其结果不外乎就是目前这样――商业空间一再被产业链各环节挤压,最终还是无法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商业模式。 ”

刘文良建议,光伏EPC公司应着力于与电网结合的技术与服务方面,不仅仅局限于是一个光伏上游产品与下游电站之间的桥梁和资源整合者,还应该是电站与电网之间的 “润滑剂”――通过技术和服务解决方案去协同与协调两者之间的需求差异。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