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一场港股IPO,要集结动力电池TOP10?-IPO动态-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一场港股IPO,要集结动力电池TOP10?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在2024年IPO市场的“寒冬”渐退之后,2025年的资本暖意持续蔓延,而港交所,正被越来越多企业视为打通资本渠道、实现赋能升级的优选阵地。

“到香港去,到港股去。”2025年的港交所,被业内形容为“被挤爆了”。

数据显示,上半年港交所收到的IPO申请约200份,较去年同期增长7倍。截至6月30日,2025年的港交所共有43家企业成功IPO,较去年同期增加13家;IPO融资规模达1067.1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74.25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IPO融资规模881.4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大增688.56%。

在浩浩荡荡的赴港队伍中,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成为绝对主力。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23家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官宣港股上市动态。其中,3家已成功登陆港股上市,15家递交招股书,5家释放冲刺信号。其中,宁德时代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募资353亿港元,以断层式优势摘得今年以来全球上半年最大IPO桂冠;正力新能港股IPO上市市盈率约260,为2025年港股上半年上市最高。

2025年至今电池新能源领域冲刺港交所企业汇总

A+H模式亮眼。梳理来看,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无疑是港股动态中最为亮眼的趋势之一。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10家港股IPO完成“A+H”两地上市。除这10家之外,年内还有180家A股企业正排队上市港股,储备动能充足。

就电池新能源赛道而言,在电池网统计在内的23家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中,15家已在A股上市。仅在7月,就有5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冲刺港股的最新动态:

7月16日,充电宝巨头安克创新公告,正在对香港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进行研究论证等工作;7月9日,精密制造商蓝思科技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绿鞋后发行规模54.83亿港元(足额行使的前提下);7月7日,隔膜头部企业星源材质递表港交所;7月7日,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官宣,拟冲刺港交所主板上市;7月1日,电池头部企业欣旺达公告,拟赴港上市……

A股上市公司密集动作背后,不仅推动了“A+H”上市模式的加速普及,更让“A+H”双资本平台的协同效应持续放大。此外,奔赴队伍中也不乏A股折戟后转道而来的,如海辰储能、双登集团等。

剑指全球化布局。从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披露的募资计划内容来看,扩海外产能、建全球供应链、拓国际市场等已成为高频词,其余未详尽披露的企业也明确,将港股上市定位为搭建国际化资本平台的关键一步,助力公司国际化业务发展等。

例如,宁德时代港股募资重点投向欧洲、北美动力电池超级工厂及下一代电池技术研发,直接服务于全球电动化浪潮下的产能扩张与技术卡位;亿纬锂能拟将募资净额用于为其匈牙利生产基地的持续建设,以及马来西亚生产基地第三期建设提供部分资金;双登集团计划用于东南亚兴建一个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等;星源材质计划分配至提升全球布局,具体是美国、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

近期,电池网在梳理上半年电池新能源投资扩产项目就曾分析,从长远看,东南亚制造基地承接产能转移,欧洲本地化供应链突破贸易壁垒,中国企业正从“产能输出者”转型为“全球资源整合者”。 

在此背景下,对有意寻求全球融资渠道的企业来说,港股,正在从一个选项,变成一个答案。

头部或将齐聚。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动力电池月度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企业TOP10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蜂巢能源、瑞浦兰钧、正力新能、极电新能源。而在统计在内的23家官宣港股动态的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中,有4家位列动力电池TOP10行列。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前,已有比亚迪、中创新航、瑞浦兰钧成功登陆港交所,加上今年成功实现港股上市的宁德时代和正力新能,动力电池TOP10企业已有5家在港交所会面,另外,亿纬锂能、欣旺达均在今年公布了赴港计划,其中亿纬锂能正加速推进,已递交申请材料。

至此,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企业TOP10中仅剩3家未公布奔赴港股计划。有人预判,在全球化、国际化大势所趋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动力电池TOP10有望在港交所齐聚。

结语:港交所在新经济领域的制度包容性与国际资本对接能力的双重吸引力,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对于电池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而言,这里也不仅仅是补充弹药的资金池,也是其链接全球资源的转换器。

当市场温度回升遇上港交所的平台优势,“到港股去”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资本先机的务实选择。

若未来,动力电池TOP10真正在港交所齐聚,这里将不仅是资本的交易场,更会成为观察中国新能源如何定义全球能源未来的最佳窗口。

【责任编辑:林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