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公司-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锂电江湖早已不是之前的江湖!

狂飙猛进的“大干快上”时代已悄然落幕。现阶段,锂电产业链企业已从疯狂的产能扩张中冷静下来,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回归理性,技术创新的深度挖掘与特定场景、定制化需求下的精准突破,成为企业角力的新战场。

作为应用场景的主力能源解决方案之一,储能市场发展前景持续向好。伴随新能源发电消纳、智能电网调峰、数据中心备电、分布式能源协同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与深化,市场空间愈发广阔。

与此同时,安全始终是储能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其技术壁垒与风险防控能力,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市场信任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在这样的行业诉求下,7月23日下午,德赛电池(000049)主动安全电芯・系统量产全球发布会在湖南长沙顺利举行,全方位展示其在储能领域的创新实力与战略布局。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主动安全AI电芯硬核量产 储能界的“风险狙击手”上线

提到主动安全,首先需要了解储能系统的“安全三兄弟”:本征安全、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

其中,本征安全是指靠材料配方、精工细作和设备升级,从电芯诞生起就把安全基因刻进骨子里;被动安全是等风险冒头了再靠消防手段应急处置;而主动安全,则是不等隐患发酵,在苗头刚冒出来的瞬间就精准出击,把威胁掐灭在萌芽状态。

虽然本征安全是储能安全的“压舱石”,但它却一头扎进“既要又要还要”的漩涡里:既要朝着终极安全的目标狂奔,又得满足市场对大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的硬需求,三个目标各有各的发力点,想要兼顾到极致,注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也正因为这样,如今市面上的储能产品,大多还停留在被动安全的阶段,像揣着灭火器过日子,等风险真来了才急忙应对。

而德赛电池此次量产发布的AI电芯,正恰恰补上了主动安全的重要一环。

在业内人眼里,电芯向来是个神秘的“黑盒子”,传统检测手段只能像拍快照,定格当下的状态数据,没办法全程直播它在全生命周期中每一个阶段的状态。而德赛电池偏要撬开这盒子,让单体电芯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

结合前期大量的实验和测试工作,通过相关性分析,德赛电池找出了影响电池健康状态的关键因子,结合新型温压一体传感技术,开发了主动安全AI电芯。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作为电芯内部压力及温度数据传输的关键器件,传感器如何保证信号输出的长期稳定,是实现主动安全技术的关键之一。”德赛电池研究院院长荣强进一步介绍道,德赛电池通过深入剖析电解液腐蚀机制,使用特殊材料及封装工艺,开发了电解质耐受的新型传感器,可以在电芯内部复杂严苛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准确、可靠的敏锐捕捉电芯内部温压变化信号。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发布会茶歇时间,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了演示,电脑屏幕上显示出的“128.8kPa,25.0℃”两组数字,正是德赛电池AI电芯里的内压传感器实时“传功”,把储能电池的压力、温度动态一分不差地呈现在眼前。

能源财经网注意到,德赛电池此次量产发布的主动安全AI电芯,并非横空出世,早在2024年6月,其核心技术就已与行业见面。但一款创新产品要想实现从实验室的定性突破到量产线的批量走货,不仅要完成工艺设备开发、产业建设,还要进行大量的可靠性验证,才能筑牢品质根基。

荣强直言,针对AI电芯,德赛电池进行了大量的过充、短路、针刺、析锂等模拟工况测试,结果均表明AI电芯能够更智能、更主动、更灵敏的识别安全风险,快速的向储能系统传递异常信号,使系统具备主动安全预警功能,安全性大上台阶。

更形象地说,德赛电池这款主动安全AI电芯就像一个“风险狙击手”,电池内部温度、压力等数据一旦发生变化,不等险情扩大,就能立马给业主递去预警信号,把威胁掐灭在萌芽状态,实现了从“事后灭火”到“事前预警”的本质性突破,为储能系统构建了更可靠的安全基石,也推着整个行业往主动安全的新江湖迈出了一大步。

全生命周期“系统级防御”出击 GWh订单应声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储能电池运行时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成百上千个电芯单体像搭积木一样组成庞大的系统,彼此牵连、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集群特性也决定了,仅仅守住单个电芯的安全,就像只给一块积木加固,难以抵御整个系统在长期充放电、环境波动中可能出现的连锁风险。

进入2025年,随着136号文的落地,储能行业的市场化机制迎来精细化升级,电价机制、容量补偿、辅助服务市场等规则日益清晰,它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倒逼项目从重建设、轻运营转向“全周期算账”。

发布会现场多位嘉宾也多次指出,当下的储能项目,也不再只盯着初期装机量和单次投入,而是把度电成本、循环寿命、故障运维的隐性支出统统纳入考量,对长期稳定运行的要求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德赛智储研究院总监闫垚锋

“依托AI电芯提供的多维感知与AI智能分析,德赛电池构建了一套贯穿BMS(电池管理系统)、EMS(能源管理系统)直至云端大数据平台的协同安全体系。”德赛智储研究院总监闫垚锋表示,面对更为严苛的“全生命周期考题”,德赛电池交出的答卷,真正让电池实现了从出厂到退役的全生命周期主动安全管理。

具体来看,基于AI电芯,德赛电池在行业内首次推出了集成“电压、内部温度、内部气压”三大核心数据的BMS,构筑了稳固的“数据铁三角”监测体系。全新的BMS能够综合评估每颗电芯的内部温度和气压的细微变化,识别出有“疲劳”趋势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电芯,并主动、提前地进行精细化均衡。当监测到某颗电芯的气压或其变化率突破预设的安全阈值时,无需等到电压骤降或外部温度飙升,BMS会立即做出判断并执行保护动作,将安全风险扼杀在初始阶段。

EMS会基于云端下发的AI算法和本地BMS上传的实时内部数据,综合评估整个电池簇的内部温压分布和健康状态,智能调节液冷系统功率,进行策略的动态优化。同时优化充放电窗口,适当降低“亚健康”电芯簇的工作负荷,从而在最大化削峰填谷收益的同时有效延长整个系统的循环寿命。

“来自每一个电芯的内部温压和电压数据,经过BMS的采集和EMS的整合,最终汇聚于我们的云平台。”在闫垚锋看来,云平台的建立,将彻底改变储能安全管理的“游戏规则”。通过云端强大的算力和AI算法模型,可以全天候地、前瞻性地去识别、捕捉并分析那些可能引发问题的早期“蛛丝马迹”,做到“主动预警”。同时结合AI技术实现隐患电芯的精准定位与趋势追踪,为电站运维提供充足的风险干预时间窗口,增强电站安全运行水平与运营效率。

通过这套贯穿“电芯-模组-电池簇-系统”的全链路防护架构,德赛电池致力于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该架构有助于将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升最高15%,并可在特定工况下,将析锂、微短路等内部结构性风险的预警时间提前至30天以上,这有效增强了从储能电池到系统层面的安全性,为行业树立了主动安全的新标杆。

“我们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外拿下40多项专利,还通过了最严苛的评审关卡。”闫垚锋介绍道,凡是对电池有高安全、高性能要求的场景,德赛电池的主动安全技术几乎都能派上用场,小到便携式储能、阳台储能,大到大型工商业储能,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用了电池,公司这套主动安全体系都能全程保驾护航。

发布会上,德赛电池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不仅收获了全场目光,更是直接拿下了海外客户的GWh订单:罗马尼亚Voltika公司与德赛电池现场签署了1GWh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产品意向采购协议。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储能生产制造、产品技术应用、市场商业生态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开拓全球储能市场。德赛电池将为Voltika Group全球储能项目供应1GWh自主研发的主动安全AI电芯·系统产品。

现场签约环节,恰似一枚印章,郑重盖在了德赛电池这份电芯·系统安全革命的答卷上。

当储能行业还在“揣灭火器”,这家企业已让量产电芯“开口说话”?

结语:

正如开篇所言,锂电江湖早已不是之前的江湖,储能市场的胃口也早已不止于阶段性安全的浅尝辄止,而是要死死攥住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全程可靠”,显然,德赛电池做到了。

当“主动安全”成为新的佩剑,当“全程守护”化作新的心法,那些藏在电芯里的隐患、隐于运行中的风险,便有了被提前洞见的可能。

不仅如此,在面对AI算力爆发带来的数据中心“能源危机”时,德赛电池在揣好“主动安全”底牌的同时,也全新推出了锂电UPS系统LPC2.0及数据中心专用的86Ah高倍率电芯和系统解决方案,提出了源网荷储方案策略。

当下江湖,已成新江湖。

在这里,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被动防御的桎梏,以先知先觉的智慧,开辟着更稳健、更长远的疆场。

【责任编辑:常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