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李士祥:人才是瓶颈 磷酸铁锂仍是动力电池老大-行业新闻-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李士祥:人才是瓶颈 磷酸铁锂仍是动力电池老大


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建外soho一家咖啡馆里,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斯特兰或斯特兰)执行董事、总经理李士祥接受了中国电池杂志-中国电池网记者的独家专访,就中国锂电池行业面临的问题,以及现在和未来锂电池材料行业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虽是投资人出身,但在投资天津斯特兰之后,李士祥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里已浸淫了五六年,也算是一个行业的成熟管理者。他对锂电池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正极材料来说,磷酸铁锂至少还有十余年的生命力,而毋庸置疑的是,现在这种材料依然在中国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人才是行业普遍面临的困扰

不久前,天津斯特兰的一则智联招聘消息在业界传开了:年薪80万诚聘总工程师。

这一“行业天价”的招聘启示,一方面表现出了整个业界对高端人才的渴望,同时也透射出由于人才短缺,直接制约了企业乃至行业的正常发展。

“我们现在的产能是4000吨左右。这一产能是在人员配置到位的情况下产生的,没有人,这一产能就无法实现。我们的生产线就放在那里,订单也有,但就是不能突破现在的生产速度,为什么,就是缺人。”李士祥说,“去年斯特兰并购了天津汉沽一家企业后,加上之前武清、北辰生产基地和正在洽谈收购江苏工厂事宜,斯特兰不久将有四个生产基地运转,我们就遇到了人才瓶颈。现在市场这样好,尤其是动力电池供不应求,但就是生产不出来,生产线也不能有效负荷生产。我们今年已经生产销售1500吨左右,比上一年提高了20%,但是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了使企业的产量能够达到设计的产能,解决人才问题成了企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现在锂电池行业发展速度太快了,许多企业都在扩大产能,但是,人才短板也开始显现。不解决好人才问题,企业就是设计了很大的产能也无法达到。就是产量上来了,也无法用高质量的人才来保证产品质量。这是全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并非斯特兰一家。”李士祥说。

磷酸铁锂依然主导市场

我国去年一共销售8.3万辆新能源车,被业界誉为“新能源车元年”,今年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5.36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2.58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1.37万辆,同比增长3倍;纯电动商用车生产9248辆,同比增长近6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4761辆,同比增长58%。有人预计,今年的新能源车销量会突破15万辆,甚至达到20万辆。如此大规模的发展,给整个锂电池界带来的都是利好消息。

但是,就锂电池材料来看,磷酸铁锂路线和三元材料路线,成了业界争论的重点。也就是说,安全系数高,但是能量密度相对较低的磷酸铁锂路线,在我国不再一股独大,特别是在乘用车领域,为了突破能量密度的困扰,有些车企纷纷转向了三元材料的应用。

“现在看来,在公交领域和储能领域,磷酸铁锂电池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这是从它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上考虑的。”李士祥认为,“锂电池的性能和价格取决于电池材料。在电动汽车应用方面,如何突破动力电池技术,降低其成本,一直以来都是电池业者积极探索的方向。”

#p#

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李士祥向嘉宾介绍公司

目前,正极材料产业处于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阶段,高容量、高倍率的新型正极材料的推出将会逐步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在斯特兰看来,技术优势是让其在国内上百家正极材料企业中胜出的“王牌”。

天津斯特兰现在拥有高密度、高容量、高倍率、低温性能优异的新型磷酸铁锂——SLFP-ES09材料,并且形成了系列化生产,另外,就是在磷酸铁锂路线上的“三元”材料研发上也开始发力,磷酸铁锰锂材料已经成熟。李士祥介绍,斯特兰研发的材料是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发展中的一个大的突破,经过动力锂离子电池企业大规模应用之后,不仅能够使动力电池的整体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也能显着降低电池模块的成本。而这正是电动汽车产业化亟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在做减法,也就是把分散的、小企业从我们的客户名单中逐步舍弃合作,保留下十到二十家优质客户。我们原来有二百余家客户,这样就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再加上这个行业的十分不好的‘潜规则’账期,一些企业就开始恶意欠账。我们为此从去年开始,打了三场官司,有效的保全了我们的资产。”李士祥说,“服务优质客户的宗旨确立,不仅没有给我们造成任何损失,反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利好,也是我们的产量有一个良性的上升。”

除了技术优势这张王牌,优质客户资源和品牌是斯特兰在行业竞争中的一把利剑,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斯特兰主要客户包括了比亚迪、力神电池、光宇、环宇赛尔、沃特玛等锂电池企业。

事实上,中国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发展迅速,在过去的三年里,产量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长速度,产销量已占据全球的40%以上。然而,中国的正极材料更多的是中等品质的正极材料,而在行业高端市场还是基本由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企业所占领。

“动力锂电用正极材料对正极材料企业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都有较高的要求,国内正极材料行业自动化生产水平亟需提升。”李士祥表示,与国外材料巨头相比,国内企业无论是在研发还是在工艺控制上都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前,动力电池最普遍的是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产品相比,具有电池电压高、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无记忆效应等优点。主流的锂离子电池主要按照正极材料来分类,有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镍酸锂、三元(镍钴锰混合)等电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产业角度说,磷酸铁锂路线成为目前大多数企业的首选,在于满足了以下因素:一,动力电池安全特性,选用磷酸铁锂安全性能良好,未发生过起火、冒烟等安全问题;二,从使用寿命角度,可达到与车辆运营生命周期相当的长寿命;三,在能量密度方面,开发标准化、模块化、集成化的电池系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降低系统重量,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四,在充电速度方面,可兼顾速度、效率和安全;五,环境适应性,系统温度适应性宽,可适应高寒高热地区,防护等级高(IP67),可在高海拔地区正常运行。

因此,至于哪种材料会在市场应用中会最终获得安全性、稳定性、一致性、循环寿命强等指标、口碑,需要时间来验证,毕竟动力电池在新能源车的应用中不过两三年的时间,还要有市场数量级的见证与考验。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正极材料企业200余家,其中上规模的近20家。但是,在这些还在拼命奔跑的企业中,能够量产并有能力供应市场的企业不到20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相关企业已感受到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带来的压力。一场正极材料的产品价格战已打得如火如荼,业界的不断整合正在加剧,一批企业要关门歇业,而市场的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有品牌、有品质、有品德的企业才能继续服务这个产业,并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

未来要解决产业资本嫁接和融合问题

去年12月18日,天津斯特兰斥资收购天津伊博瑞尔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伊博瑞尔)100%股权。

天津伊博瑞尔成立于2009年8月26日,总投资3000余万元,是引进南开大学技术专心致力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一流的科技研发队伍,锂电专家数人,拥有专利10余项,公司有10条生产线具备年产能2000吨的生产能力。由于这些年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加上销售账期的不断拉长,造成天津伊博瑞尔流动资金短缺并谋求今天联合做强的结果。

李士祥表示,“这是我国锂电池行业中正极材料企业之间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并购案例,它拉开了我们国家锂电池正极材料并购时代的帷幕,也预示着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将结束‘小、散、乱’的局面,企业生产向着品牌集中度较高的方向迈进。天津斯特兰为迎接新能源产业大潮做了长达7-8年的准备,公司磷酸盐材料产能将快速扩产至4000吨。”

#p#

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这是天津斯特兰的一次主动出击,但是要是解决企业的长足发展,没有资金做后备支持,就会与一些大企业的距离会越拉越大。“现在合肥国轩投资50亿元建立了一个年产5万吨正极材料的企业;比亚迪也在加大电池产量,投了总产量10G瓦的生产线;还有一些企业都纷纷加大了材料的投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投资在不断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些抗击打能力小的企业必然会消亡。”李士祥说,“我们现在应收款的数额在不断缩小,这也是行业逐渐健康发展带来的,市场需求旺盛,下游企业在结账上就会积极一些。但是,我们的发展依然受到了资金的困扰。所以,未来我们也采取了一些融资,首先从银行贷款,解决暂时的资金流动问题,但未来我们也会引进一些强势的投资资金,来把斯特兰做得更好。”

截止本网发稿止,天津斯特兰年销售收入在1.2亿元左右,盈利能力在加强。“但我们毕竟是一个小企业,要是做大做强,一定要走合作联合的道路。”李士祥说。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