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基新材料反哺电池:多氟多大圆柱电池颠覆行业逻辑
来源:能源财经网 作者:张倩 时间:2025-05-22 16:27:14
能源财经网5月22日讯(张倩 广东深圳报道)在当下电池新能源车产业的竞技场上,竞争态势已然白热化。全球范围内,各大企业纷纷加码,从技术研发的“实验室之战”,到产能扩张的“规模较量”,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争夺”,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激烈角逐。
多氟多运营中心总经理张强
“多氟多深耕新能源电池领域十余年,具备较完整的材料研发和智能制造体系。”近日,在CIBF展会上,多氟多(股票代码:002407)运营中心总经理张强在与能源财经网交流时表示,公司数字智能化的全面应用为电池产品大规模、高品质制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钠离子电池的研发与推广方面,公司凭借从上游材料到电池、电池到终端市场的完整产供销解决方案,奠定了在钠离子电池赛道的核心优势。另外,公司较早布局国外储能市场,具备良好的客户资源。
产业链赋能价值链:聚焦技术+产业联动
据张强介绍,多氟多主营业务为氟基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电池,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将产品同时应用于新能源、电子信息、原子能工业、半导体、TFT、光伏行业等行业的新材料生产企业。
在新能源行业,多氟多已完成全产业链整合与延伸。张强详细解释道,公司技术工艺先进兼具一体化优势,具备“氟资源→氢氟酸及电子级氢氟酸→氟化锂→六氟磷酸锂→锂电池”完整的产业链,以六氟磷酸锂为突破口,向下延伸至电池产业链,形成从材料到电池的完整布局,并通过锂电池回收工艺的技术创新来实现持续降本。
“技术创新是推动锂电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张强表示,多氟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以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通过材料的自主研发,公司大幅降低了电池核心组件的生产成本,例如六氟磷酸锂的国产化替代使电解液成本下降超过30%,为下游电池企业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在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方面,多氟多自主开发了利用工业级碳酸锂、无水氟化氢、三氯化磷法制备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是目前商业化应用最广泛的电解质,是锂电池电解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应用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其他日用系列电池等产品中。这一突破奠定了公司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并进军新能源领域。
在六氟磷酸锂产品的制备中,多氟多创新反应和结晶工艺,提升原材料转化率和单体装置产能,在保证品质优良的前提下,原料单耗、能源消耗、制造费用等成本控制能力显著增强。
多氟多成功攻克高纯晶体六氟磷酸锂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产业化,奠定了在锂电池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张强表示,“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实力,还推动了锂电池成本的降低,促进了锂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此外,多氟多成功研制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锂离子电池,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这标志着公司在锂电池业务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后续的业务拓展和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张强称。
多业务板块协同发展: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
在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期,多氟多以氟、锂、硅、硼等元素为核心支点,构建起“材料研发-生产制造-应用场景-回收循环”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技术跨界融合、资源高效配置、市场多元布局的立体化战略,实现各业务板块的共生共荣与价值倍增。
在氟基新材料领域,多氟多巩固氟化盐龙头地位,加速氟硅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成果转化,提升利润空间和规模效益;在完成氟硅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加快开发萤石矿产资源进度,提高资源占有量,降低大宗原料成本,提升竞争力和产业优势。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多氟多围绕成本和品质最优的目标,加快六氟磷酸锂新技术迭代,以客户为中心,推行定制化生产,加快锂盐电解液化和电解液锂盐化战略落地,提高产品矩阵的丰富度,筑牢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六氟磷酸锂加大国内外客户开发力度,加快产能扩张,巩固规模效益,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实现规模生产,加快其他新型锂盐产能释放,培育可持续增长极,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公司联合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元素收率,进一步增强成本优势,推进国际合作,构建优良产业生态。
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多氟多以“世界领先的电子化学品综合服务商”为目标,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引进齐头并进,增加市场亟需的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和稳固市场份额,特别是扩大半导体级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聚焦高端客户,提高盈利能力。以硼同位素三大化合物(硼-10酸、三氟化硼-11、三氟化硼)、湿电子化学品四大液体(氢氟酸、双氧水、硝酸、氨水)和干电子化学品五大气体(硅烷、乙硅烷、四氟化硅、氟氮混合气、氧化亚氮)为重点,持续丰富健全产品体系。
在新能源电池领域,多氟多整合市场和供应链资源,做好锂电池梯级利用与材料回收内循环系统,推动废旧电池修复技术的产业化进程,形成从回收、修复到再利用的全产业链闭环;加快产品技术迭代,追求极致成本。
多氟多目标做深、做透氟芯品牌,深耕大圆柱产品系列,提供磷酸铁锂、锰铁锂、钠离子等多元化的产品,满足客户使用场景需求。
张强特别指出,多氟多“氟芯”大圆柱电池,自主研发“双向泄压”防爆结构提高了安全性,“单侧汇流”提高了装配效率,“全芯CTC结构”提高了可靠性,确保每一块电池都能达到高品质、高安全性和卓越性能的标准。
考虑到客户需求和产品的经济性、可靠性,多氟多推出产品直径从40/42系列、46系列到60/65系列,容量从20安时到65安时不等;产品在便携储能、家用储能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在二、三轮车、叉车、AGV等细分动力领域也有了较大突破。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公司在圆柱电芯的市场竞争力及占有量逐步提升,成为大圆柱电池行业的引领者。
钠离子电池业务方面,多氟多从2017年开始研究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钠,2019年已成功批量供应下游客户,2020年正负极关键材料小试开发,2022年大圆柱钠离子电池开始量产,并于同年装车进行了冬标测试,和通用五菱联合研发车用动力电池;在储能领域,公司已形成和中国铁塔联合研发储能类应用场景。
全球化资源协同:打通国内+国际双链路
研究机构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214.6GWh,同比增长36.9%,较2023年增速高2.6个百分点,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8.6%,出货量占比继续提升。EVTank认为,除了中国市场持续高需求外,龙头企业加速出海也带来出货量的显著增长。
EVTank预计,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99.3GWh和5127.3GWh。
储能方面,EVTank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1550.0GWh,相比2024版的白皮书中预测有所提升。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储能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锂电池作为核心动力与储能载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技术挑战。张强表示,多氟多将继续加大在锂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高安全性电池的需求。同时,公司还将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推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多氟多整合国内外市场战略资源,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张强提到,国内市场,公司要聚焦300公里以内动力乘用车,储能要与工商储、家储及便携储等优质客户深度合作;轻型车深度绑定头部主机厂,占领轻型车市场份额,保持领先地位。国外市场,公司有序推进欧美及东南亚等布局,打好国内外市场组合拳,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海外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多氟多深谙此道,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精细化运营,在法规壁垒、文化差异、技术标准三大关键维度精准发力,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本。
(1)组建法规研究团队,实时跟踪国外市场关于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的法规政策变化。多氟多深入研究当地准入标准、环保法规、安全规范等,提前按照目标市场的法规要求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流程设计,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到最终产品性能,都能严格符合当地法规。
(2)面对文化差异,多氟多在海外市场拓展时,充分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在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中,公司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制定贴合当地消费者文化认知和情感需求的宣传策略。在产品设计上,公司也会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审美差异和使用习惯偏好。
(3)在技术标准差异方面,多氟多持续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发体系。一方面,公司积极参与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将自身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融入国际标准中,提升在国际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公司针对不同地区的技术标准要求,对产品进行针对性地技术优化和升级。如在电池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技术指标上,公司根据美国、欧洲、亚洲等不同地区消费者的使用场景和需求特点,以及当地的技术标准规范,开发出适配不同市场的产品技术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海外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提升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展望未来,张强透露,多氟多将聚焦战略制造客户和核心产品,拉动式排产,打造低库存、高周转的竞争优势,提升新能源电池制造和品质管控能力。公司目标依托内外部供应链战略资源,优化供应链结构,打造快速交付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运营,做电池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结语:在电池新能源产业价值链重构的浪潮中,多氟多以“精准链动”破局传统制造逻辑,从氟、锂、硅等基础元素切入,深度挖掘材料科学的创新潜力,构建起一条贯穿氟基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能源电池的全产业链体系。
从源头原材料的品质把控,到核心电池技术的攻坚突破,再到终端场景的应用拓展,多氟多实现了“材料研发—生产制造—产品应用”全流程自主可控,打破行业在技术壁垒、供应链安全等方面的多重瓶颈,以全产业生态布局在电池新能源赛道上建立核心竞争优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