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能成为中国的“亨利·福特”吗?

【导读】我最开始就是搞摄影的。当然,那时没有这么复杂的设备。
 

李书福:中国的亨利·福特?

李书福放声大笑起来。这位被一些人视为中国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亿万富翁,在2010年收购了福特(Ford)旗下的沃尔沃汽车(Volvo Cars),这是中国企业最为大胆的海外收购行动之一。

但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Geely)董事长和沃尔沃董事长是在简陋得多的条件下开始创业的。他在布鲁塞尔一家酒店毫无特色的会议室里接受了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他指着咔咔照相的摄影师说道:“我最开始就是搞摄影的。当然,那时没有这么复杂的设备。”

他很快就表现出创业倾向——在父亲给了他大约100元人民币(合16美元)之后,他开了一家自己的照相馆。但他的“非常廉价的相机”满足不了需要,因此李书福制造了自己“相当专业的相机”以及照相馆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家具和背景幕布。

这种工程悟性加创业精神推动今年50岁的李书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于1997年创办的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去年收入达290亿元人民币(合47亿美元)——沃尔沃实现销售收入1220亿瑞士法郎,合190亿美元。至于他收购沃尔沃这家瑞典企业的大胆举措会否带来回报,仍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是,对旗下还拥有伦敦黑色出租车生产商——锰铜控股公司(Manganese Bronze)的李书福而言,踏入汽车制造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离开摄影行业之后,他首次涉足工业,很快展现出一种熟悉的模式。

首先,他从以往的经历发现一个机会:他利用从冲洗胶片中获得的知识,从废弃机械中提取金银。

乐呵呵的李书福喜欢在业余时间写诗。他在解释竞争加剧迫使他退出这一缝隙市场时再次大笑起来。他通过翻译表示:“其他人很快就学会了从废旧机械中提取金银。”

同样的一幕很快出现在另一个行业。他在23岁的时候进入电冰箱配件设计和制造领域,并很快升级到整机生产。他创建了一家名为“吉利”的公司——在中文中,吉利是幸运的意思。当他回忆起本土企业纷纷涌入这个市场再次迫使他退出时,他又笑了。中国人“擅长学习和模仿”。

由于这些挫折,再加上1989年天安门广场事件,李书福觉得“或许是时候休息一段时间了”,于是他将企业交给当地政府,自己去上了大学。

几年的学习没有怎么改变李书福的创业周期:率先进入某一行,然后模仿者一拥而上,于是转战新的行业。李书福仍持有部分股权的一家建筑企业就是一个例证。

接着在1993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制造摩托车的民营企业。他说:“还是老套路,产品非常受欢迎,企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后出现了大量的模仿者。”他补充说,有些竞争“在性质上变得具有恶意”。

他的最后一个跳跃是进入汽车行业。身穿蓝色西装、翻领上别着一个吉利徽章的李书福解释了汽车行业的吸引力:“我认为汽车是一项高度全面和复杂的业务。人们无法轻易进入这一行并糟蹋整个格局。”

从一开始他就着眼于长远。“我认为汽车行业是人力资源的竞争、融资的竞争、技术的竞争,而且这些竞争是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的。因此这一切的关键是人才。”于是他创办了一所大学和若干技术学校,向“我们正在创建的生产基地输送人才”。

不过,早期生产的轿车远远算不上成功。头一批轿车于1998年8月8日下线,尽管这一日期在中国被视为最幸运的一天,但李书福因这批轿车太“低劣”而不肯将其出售。他说:“我们将这批汽车全部报废。没错,它们不够好。”

第二批轿车也同样报废,第三批则“很难让人满意”。与此类似,位于宁波的第二家工厂2000年也生产了“很糟糕的产品,质量很差”。

事情的转机来自中国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及随之而来的产业开放承诺。李书福再也不用把轿车设计和制造挂靠在其他企业,他现在可以自己申请许可证了。2002年,吉利推出了基于韩国大宇(Daewoo)设计的“自由舰”(Free Cruiser),该款车型成为首批在国际车展上展出的中国轿车之一。

突显其自信的一个迹象是,李书福表示,他在2002年就在动沃尔沃的脑筋了——尽管当时他还没有自己的成功车型。他谈到自己的这种“直觉”,称:“我就是觉得福特旗下拥有这么多品牌,总有一天它会让我们有机会买到一个,而沃尔沃是我最喜欢的一个。”

他的梦想用了8年时间才结出硕果,然而即便是现在,仍有部分业内人士怀疑他的胃口是否超出了消化能力。一位德国高管表示:“沃尔沃与宝马(BMW)、奥迪(Audi)或奔驰(Mercedes)不一样,我怀疑一家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否真正扭转它的局面。”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