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丨激进汉能:新能源规模与速度做的困局

镜鉴丨激进汉能:新能源规模与速度做的困局

  做太阳能的汉能准备拿沙子开刀。在旗下上市公司股价腰斩并停牌28天后,李河君又在汉能总部公开亮相,要拿10亿元帮助甘肃防沙治沙。这个金额并不大,如果与超过千亿港元的损失相比的话。

  那日暴跌时,李河君正在演讲。

  5月20日,汉能在北京的清洁能源展示中心落成,这座展示中心意在吸引更多人和更多机构,让全球关注汉能的产品。按照计划,汉能接下来还要在全国开设500家直营店,3000个加盟店。

  可惜这次落成仪式没有一个喜气的收尾。10∶35左右李河君上台发言。十分钟之后,走下讲台之后的他脸色大变。到10∶40,汉能的上市公司股价暴跌46.95%,市值蒸发了1443亿港元。全球首座“太阳主题”的展示中心倾注了汉能的心血,谁也没想到它在面世之日,汉能的前程遇到了一个大霉头。

  金沙江上,太阳底下

  “汉能清洁能源展示中心”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不远处就是汉能集团总部。汉能的总部办公楼造型像一条“龙”,李河君的办公室就在“龙头”位置。这间办公室很宽敞,中式装修风格,木制坐椅方方正正。墙上悬挂着摘录自古代著作《素书》的巨幅书法:“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

  当李河君这个名字响亮起来的时候,中国首富的光环在笼罩。2014年,致力于太阳能的李河君以870亿元的身家首次登顶 “2014《新财富》500富人榜”。坐过首富交椅的马云[微博]、王健林,世人对他俩的名字耳熟能详,但是李河君呢?人们只是将他和太阳能发电联系在一起,更多细节就交代不清了。

  李河君在新能源业内早有名声,但崛起是依赖于水电而非太阳能。

  1991年,李河君从一位大学老师那里借了5万元下海创业,卖玩具、开矿、炒地产。1994年底,“他便积累了七八千万元的资本”,创办了汉能的前身华睿集团。之后,在高中同学的建议下,他决定投身水电。

  在家乡广东河源市,李河君收购了一个初始装机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花费了1000多万元。2002年又与云南省签下了6个水电站的建设协议。可是,国家发改委觉得李河君实力太弱,便叫停了协议。

  与凡人一样,每个首富也有自己的个性和故事。此时的李河君毫不低头,高调地状告了发改委。几番博弈后,李河君拿下了6个水电站项目中最大的一个——金安桥水电站,并在2005年底开工。就这样李河君做出了金沙江上的第一座民营水电站,2011年,240万千瓦的机组并网发电。

  这一过程并不顺利。“你能想象的所有卑鄙手段”,汉能的竞争对手都用上了,目的只是想把汉能挤出去。但李首富也是个能人,即使他的对手是国家发改委,是五大国企发电集团,他也一样能为汉能夺下最肥的肉。

  金沙江的流水冲过,每年可以为汉能带来数十亿元的收入,也给李河君带来了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的头衔。

  目前,汉能的水电项目权益总装机容量超过600万千瓦,这些水电站源源不断地给汉能带来现金流,浇灌着李河君的另一个梦想——太阳能薄膜发电,筑就着他登上首富地位的台阶。

  2006年,太阳能还造就了一位首富,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在太阳底下,李河君和施正荣并不是一条道上的。

  无锡尚德的主营业务是多晶硅电池,汉能则是主攻薄膜电池发电。在全球,薄膜发电占整个光伏产业10%的份额都不到。2012年之前,多晶硅企业风头正旺,但是李河君的想法与产业潮流完全不同。

  “2006年施正荣他们做(多晶硅)的时候,我做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很多人做多晶硅,汉能不做,这是基于对行业的战略判断。薄膜化、柔性化是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方向。”李河君说。

  也许是为了避开国内白热化的竞争,汉能选择了太阳能薄膜发电业务。施正荣曾在上海漕河泾生产薄膜电池,但最终失利。英利绿色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在2011年表态,十年内英利不会涉足薄膜产业。

  李河君把首家光伏公司也放在了老家,名字是“河源汉能”。2009年7月,汉能与河源市政府签订协议并开工建设,2011年11月河源汉能工厂正式投产。厂区内多块电子屏幕上滚动着汉能的宣言: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汉能避开了光伏产业的寒冬。2012年后,国内光伏产业遭遇欧美“双反”,市场大幅萎缩,内部资金链吃紧。多年来,人们不断想象着新能源的春天是什么样子,但暖阳未到,寒流就摧残了产业的幼芽。2013年,尚德重组,赛维破产,英利销量下滑……告别曾经的暴利,各大晶硅企业开始强调全产业链,自建下游电站,消化自己的产能。

  其实,当李河君想进入光伏产业的时候,公司的其他领导层倾向于做晶硅电池。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李河君做了题为《我有一个判断》的讲话,其中提到“我仿佛已经看到晶硅一片死尸”。无论领导层是否全部认同,这个强有力的领导人实现了“力排众议”,带领汉能进入了薄膜产业。

  尚德施正荣的博士专业正是太阳能薄膜技术。薄膜领域的“专业人”施正荣没敢做的事,李河君大胆地去做了,他把水电的现金流和汉能的命运,全部押到了薄膜发电上。

  点评:

  晶硅产业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国外,技术、原材料和设备等方面的成本难以压缩,只能大量投入资金与劳动力,追求规模效益。当市场萎缩,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上涨,注定要陷入困境。

  中国人领先一把

  河源的生产工厂是一个样板。建成之后,汉能开始在全国开建生产基地,并迅速实现了规模化扩张。

  2010年6月,四川双流基地开工。紧接着,海口、南京、武进、双鸭山等城市的生产基地陆续开工。最终,汉能在全国投资建设了九个薄膜太阳能研发制造基地。

  然后,汉能又尝试掌控产业链。从上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生产线装备,到中游电池、组件生产,再到下游光伏产品应用,汉能都有所涉足。其目的很简单:实现研发与应用并举,将高转换率的薄膜发电产品广泛推向市场。2014年底,汉能薄膜发电产能已经达到300万千瓦。

  终端产品层面,汉能与宜家合作,在国内5个城市的宜家商场安装了户用发电系统——屋顶太阳能薄膜发电电池板,并进行了试运行。薄膜电池技术属于分布式能源结构,最大优势也在于能独立应用在房顶、各种移动设备上。与一个家居装修大卖场合作,汉能赚了大便宜。

  宜家给汉能的便利不只是在中国,汉能户用发电系统也进入了欧洲,在英国、荷兰、瑞士、波兰等国家都有所涉足。到2015年初的时候,汉能的户用发电系统在全球“已累计销售数千套”。

  晶硅企业在做地面电站,汉能也在全球进行电站建设,与欧洲多国签订了约1000万千瓦的薄膜发电站建设协议。

  在光伏应用方面,汉能成立了8个事业部,包括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户用发电、农用设施、汽车应用、电子产品、通用产品、商用无人机、特种产品,都是空间“超过万亿元”的细分市场。

  要做施正荣没做好的事情,李河君还要弥补自己的技术劣势。薄膜电池必须提升单位面积的电能转化率,每度电的成本才会低于晶硅电池发电,才会有竞争力。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