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航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杨冬:下一步计划推21700电池

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外景图

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外景图

锂电“达沃斯”-中国电池网1月12日讯(特约记者 欧阳凯 广东汕头报道)特斯拉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谈到超级电池工厂投产后要生产21700型号电池来代替现有18650电池,这让国内的很多18650电池厂、整车厂又一次的“躁动”起来了,就连设备厂也跃跃欲试。事实上,随着力神21700电池登上工信部目录,国内21700电池正式迎来实际应用序幕。

智航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杨冬

智航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杨冬

近日,在第5届中国(广东·汕头)锂电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上,智航新能源常务副总经理杨冬接受中国电池网(微号:mybattery)特约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智航新能源将有计划分别推出21700电池产品和方型铝壳产品,目前方型铝壳生产项目正在规划及前期准备当中。“我们已经成功制备了研发样品,性能测试方面,不论是容量还是循环,都达到了预期。智航已经做好了21700样品量产的准备工作。”杨冬表示。

积极与车企洽谈合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18650型号电池相比,21700型电池在PACK阶段可减少约1/3的数量,可以显着降低PACK重量,提高PACK的能量密度,但从短期来看,设备和工艺仍然需要改造,这就意味着需要重新投入大量资金。

杨冬介绍,智航新能源目前拥有三元正极材料、电芯和PACK系统的完整生产线,三元动力电池产量在国内单体电池企业中位居前列,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高端设备促进产能大幅提升,在2017年三季度日产已达到100万支锂电池电芯约3.5GWh/年的生产能力。

记者注意到,根据真锂研究的统计数据显示,9月共有59家电池厂商(按资本属性统计)形成了有效的装机供应,到10月则只有55家,减少了4家,其中仅7家企业就合计占到国内动力电池三分之二的市场。

杨冬坦言,每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从小到大,由大变强的转化,锂离子电池产业经历了近30年发展,材料、技术、工艺和设备的开发都日臻成熟,已经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尤其动力电池这几年发展迅猛,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非常迫切。小规模的企业必然无法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强强联合、寡头割据的格局顺势出现。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针对这一新形势,智航新能源已经提前布局,借助资本市场,扩大产能,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力争在技术和产量方面在国内占据一定的位置。

就在去年11月14日,尤夫股份公告称,其与智航新能源及其股东周发章签订了收购协议,拟以10.8亿元收购周发章持有的智航新能源49%股权。此次收购完成后,智航新能源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这也是时隔1年后,尤夫股份终于实现了择机收购的想法。

2016年9月,尤夫股份公告称,拟以10.098亿元的自筹资金,收购智航新能源51%的股权,借此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彼时,根据承诺,智航新能源2016年至2018年净利润分别为1.36亿元、3.8亿元和4.2亿元。

杨冬告诉记者,股东利润承诺2016年1.36亿已经完成,2017年前三季度智航新能源净利润20046万元,公司正积极努力按规化的战略进行实施推进,力争完成公司的相关指标。

“关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是,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在实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即便如此我们仍然积极的探索更多可能性”。杨冬透露,公司与国内一些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正在进行洽谈,就未来的产品规划和产能布局进行了深入的布局,相信不久之后会有实质性进展。

多举措应对成本上升难题

智航新能源目前的三元正极材料主要为镍钴锰酸锂,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因动力电池行业的火爆带来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尤其是钴金属的价格在过去两年增幅超过三倍。单单在2017年,钴价就飙涨80%以上,钴盐供应缺口也持续扩大。

“我们确实也面临成本上升的难题,钴价上涨有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原材料厂商囤货居奇的因素,毕竟钴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随着补贴退坡,应该会趋于平稳。”杨冬表示,对于目前面临的原材料价格飙涨的难题,公司已经从工艺优化,商务合作,产品升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应对,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这是企业和行业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也希望借助这样的机会提升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

结合各国颁布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来看,到2020年将实现电池性能的大幅提升与成本大幅下降。中国此前颁布的《促进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0年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Wh/kg,系统比能量达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大致相当于150美元/kwh。

杨冬指出,目标的完成需要电池上下游厂家共同努力,现有材料体系有一定难度,目前公司的方向就是高镍材料、硅碳负极及其他辅料超薄化、轻量化。这也是行业的比较普遍的认知。在他看来,如何实现这些材料之间的匹配,以及工艺优化与材料体系之间的协同,也是实现电芯能量密度提升的关键。

杨冬还透露,根据目前材料开发的现状,要实现300Wh/kg的目标,正极和负极的克容量必需大幅提升才能满足要求。在正极方面,当前阶段最有希望实现量产的是高镍三元材料;在高镍三元材料方面,公司已经积极的开展研究,包括材料层面和电芯层面。

“目前我们开发的基于NCM811或NCA正极3.0Ah18650型电芯已经完成中试,具备量产能力。”杨冬表示。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