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国际油价延续低迷 油企该如何应对?-煤炭石油-能源财经网-新能源财经门户网站

国际油价延续低迷 油企该如何应对?


      进入2016年以来,国际油价延续低迷态势,受供应持续过剩担忧、美国原油库存高企等影响,一度跌至26.21美元/桶。近期虽然国际油价回升到40美元/桶左右震荡,但需求依然不旺,市场供需宽松态势难以扭转。低油价对油气行业发展影响深远,国际石油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应对低油价挑战,对我国石油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

  本轮油价下跌成因

  2014年6月以来,除2015年第2季度短暂反弹外,油价总体呈下行走势,刷新了2003年5月以来历史低点,跌幅已超过70%。本轮油价下跌,既是世界经济及资源性行业进入新周期的共性体现,也是影响国际石油市场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一、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基本面变化是本轮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

  纵览150多年来石油价格各周期的变化,本轮油价下跌特征及市场供需情况与1980-1987年下跌周期有相似之处:均为非欧佩克国家供应端增加及市场需求不旺形成的供需宽松局面,20世纪80年代正值北海石油大规模开采、日产量突破200万桶,本轮下跌则是美国页岩油革命、日产量增加450万桶;欧佩克产油机动国沙特采取不减产策略,任由市场决定而出现产量过剩;油价跌幅都超过了70%。

  1、供给侧产量快速增加和需求侧消费增长明显放缓的双重作用推动本轮油价持续下跌

  2014年以来,长期处于紧平衡的国际石油市场发生显著变化,供大于求的特征十分突出。在供给侧,2011年以来的高油价刺激上游投资,受益于非常规石油开采,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大增,2014年、2015年产量分别增加200万桶/日和130万桶/日。

  在需求侧,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乏力,过去十多年驱动石油需求主要增长的新兴经济体步入结构性调整阶段,新能源快速发展和能效提高进一步抑制了需求增长,2014年需求增量仅70万桶/日、增速为2000年以来最低,2015年全球原油库存创下10年来最高水平。

  2、美国页岩油革命是改变此轮油价走势的关键力量

  美国原油产量持续刷新预测,原油及凝析油产量从2011年的560万桶/日攀升至2015年的935万桶/日,年均增幅达18.6%,已恢复至1970年高位水平,大幅增量反转了石油市场的平衡状态。特别是2015年12月18日美国政府解除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使其正在成为平衡世界石油市场的关键力量,有望代替沙特成为新的“摇摆国”,左右地缘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强。

  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持续恶化,除经济金融制裁手段外,借助油价打击俄罗斯成效明显,直接削弱了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经济基础,并达到间接打击委内瑞拉、伊朗等国目的。

  3、欧佩克不减产策略致油价步步走低

  尽管欧佩克3000万桶的原油日产量占世界产量份额已由2010年的2/5跌至当前的1/3,对全球原油价格的话语权明显减弱,但欧佩克仍是左右国际石油市场的最重要力量,机动产油国沙特政策动向是油价涨跌的风向标。

  2016年2月23日沙特石油部长在剑桥能源周上明确表示不会减产的发言进一步动摇了市场信心,当日WTI和Brent原油期货跌幅均超过4%。面对美国等非欧佩克成员国原油产量不断增长的压力,特别是在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增长的背景下,欧佩克产油大国认识到仅凭其减产已难以平衡全球石油市场。为此沙特等国不愿意为平衡供需大幅减产,也没有采取一贯的限产保价策略,而是通过价格战保护市场份额,并不断试探美国页岩油等非常规资源成本底线。

  二、金融监管趋严、强势美元等因素助推本轮油价加速下跌

  作为世界金融体系的主导者,美国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对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具有直接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自2008年以来先后推出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沃尔克法则,对大银行从事自营衍生品交易业务等实行了更严厉的监管和限制,市场参与者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投机行为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但随着美国在全球石油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油市对其政策更加敏感,2015年12月2日美联储主席发表“12月份提高加息可能性”讲话后,WTI和Brent原油期货跌幅当日即超过4%。在2015年12月17日美联储正式决定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个基点后,作为石油计价和结算货币的美元正式进入加息周期,强势美元将进一步打压油价。

  ◆ ◆ ◆

  油价走势预判

  当前全球油气供需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页岩油革命推动美国长达40多年的“禁止原油出口”政策改变,美国重新夺得油价支配性地位,欧佩克影响力被削弱;北美正在成为世界原油新的供应中心,全球原油贸易流向更加多元;国际石油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决定油价的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几年全球石油供需宽松态势将成为新常态。

   一、宽松的基本面不支持油价短期内恢复

  从需求侧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主要国家经济延续分化态势,美国经济增长相对稳固,欧盟经济保持低速增长势头,日本经济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发达国家整体上需求依然疲弱;新兴经济体中除印度外,整体减速趋势难以逆转,中国经济正在结构转型调整,巴西、俄罗斯经济继续负增长,大幅拉动石油需求的动力不足。受低油价刺激和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等影响,2015年170万桶/日的需求增幅将难以持续,预计2016年降至110万桶/年。

  从供给侧看,在世界原油生产过剩、库存高企等情况下,沙特继续坚持不减产,伊朗产能逐步释放,欧佩克各成员国总产量保持增长,部分非欧佩克国家受成本压力影响产量预计会有所下降,但整体上仍呈净增长态势。但从长期来看,过低的油价难以支撑非常规、深海等主要新增油气资源的经济性开采,更不利于石油行业和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新能源发展和能效提高也有阻碍作用。

  作为调节世界石油市场新兴关键力量的美国页岩油,其现金成本、边际开采成本可看作短期和长期支撑油价的合理下线。多方数据显示,大部分美国页岩油生产现金成本和边际开采成本分别为每桶 30美元和60美元左右,目前30美元/桶的油价已对页岩油井开采和石油公司生产经营形成打压、近1/3石油公司面临破产,这必将影响石油生产投资流向并进而影响未来产量。

  二、低油价促使行业内博弈加剧、投资及高成本作业减少和不稳定因素增加,推动石油市场在供需宽松新常态下艰难恢复

  当前低油价下,欧佩克与俄罗斯、委内瑞拉等传统产油国虽达成“产量冻结协议”,但各产油国为确保本国财政收入,均会在协议产量与实际产量等方面展开博弈,协议能否有效执行尚待观察。特别是从沙特不减产与美国页岩油韧性的较量、沙特与俄罗斯等产油国的“产量冻结协议”等事件来看,各方力量激烈博弈的结果使油价一步步下探。

  自1983年欧佩克第一次为自己及其成员国制定产量配额时,欧佩克内部成员国之间就一直在实际产量与公布产量上展开“虚虚实实”的博弈,引发和加剧了多次油价崩溃,给世界经济和欧佩克自身带来很大影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油价将在欧佩克与新兴产油力量、欧佩克与传统产油国,以及欧佩克内部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博弈制衡中低位震荡。

  三、从金油比异常走高来看,当前油价处于不合理水平,回升潜力较大

  金油比是国际黄金价格和原油价格的比值。作为金融属性最强的贵金属和大宗商品,金油比常被看作判断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从1974年1月至2016年2月伦敦现货黄金月均价格与美国进口原油月均价格比值来看,506个月的金油比均值为16.32,从2015年12月起,金油比开始跃升至30以上,2016年2月升至39.35,创1974年来新高。金油比超过30的14个月份均分布在1986年、1988年、1993年、1998年和最近3个月,这些时间段均处于大宗商品下行和经济风险上行周期。历史统计数据表明,金油比出现异常时,常伴随地缘政治动荡升级,进而推高油价。

  总体上,随着过剩产能、过剩库存、过剩资金和低回报项目逐步从市场中挤出,未来国际石油市场将受油气行业投资减少、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等基本面影响,油价整体呈缓慢回升走势。同时受金融市场、地缘政治风险因素增大的影响,近期油价波动加大的可能性增加。综合各类机构的报告,可判断2016年上半年油价均价在35-40美元/桶,全年有望达到40-45美元/桶,2020年前恢复到60美元/桶甚至更高水平。

  ◆ ◆ ◆

  油价下跌对石油行业的影响

  本轮油价下跌正处于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给石油公司和产油国带来收入大幅下降,更会对全球能源转型、替代能源发展和能效提升带来深远影响。油价持续下跌,一方面有利于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复苏,对全球经济整体回暖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给石油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石油公司收入盈利能力大幅下降,部分产油国政府财政陷入困境;对油气生产消费大国经济影响也逐渐显现,低油价导致一些页岩油气公司信用评级降低,债务危机频现,已开始影响美国资本市场。

  一、国际石油公司增产不增收,投资利润双下降

  国际石油公司多为上市公司,股价、股息、现金流及盈利等关键指标关乎高管收益、股东利益和公司效益。低油价下国际石油公司为实现关键指标稳定增长,在大幅压减投资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维持甚至增产。

  2015年全球油气资本支出同比降低22%,不足6000亿美元。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等国际石油公司结束了2006-2014年油气产量年均下降2%的趋势,2015年原油产量不降反增,1-9月原油产量增幅超过2%,但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了大幅跳水、降幅高达50%以上。安纳达科石油、康菲等独立石油公司由于业务单一,出现亏损。

  二、国家石油公司业绩惨淡,拖累产油国经济

  俄罗斯、巴西、沙特等高度依赖石油行业的产油大国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俄罗斯石油公司2015年投资压减近30%,油气产量同比增长近1%,但上缴税收同比减少了60%以上;受低油价等因素影响,俄罗斯2015年外汇储备减少了4.5%,GDP增速下降3.7%。

  巴西石油公司2015年超额完成生产指标、同比增产4.6%,连续盈利24年后于2015年第三季度亏损近10亿美元,市值从2011年2300亿美元缩水至200亿美元,负债超过1300亿美元,在国际市场上融资难度明显加大;受石油行业以及其他影响,2015年巴西GDP萎缩了3.6%。

  沙特阿美公司2015年业绩也大幅下滑,沙特财政收入减少1/3左右,财政赤字上升至980亿美元,为此沙特政府提出了沙特阿美公司上市等措施以应对当前困境。

  三、油服公司工作量减少,收入利润大幅下滑

  2015年油服公司纷纷采取持续裁员、资产优化等措施以应对低油价,但由于工作量减少、服务费降低等影响,营收利润大幅下滑。斯伦贝谢全年裁员近3万人,并在8月份将咨询业务卖给埃森哲并收购了油气设备厂卡麦龙,全年营收同比下降27%,利润下降38%。哈里伯顿裁员超过2.2万人、占员工总数的1/4,全年营收下降28%,利润由2014年盈利51亿美元转为亏损1.65亿美元。贝克休斯裁员1.05万人、减员约17%,全年营收下降36%,第四季度亏损13亿美元。

  四、我国石油企业生产指标基本持平,营收利润大幅滑坡

   2015年我国石油企业深入开展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完成了经济稳增长、保市场供应、保稳定等责任目标,油气产量同比基本持平,但营收利润受低油价影响普遍下滑。

  以上游业务为主的中石油、中海油受油价下跌冲击影响较大,2015年利润分别同比下降67%和66.4%;以下游业务为主的中石化受冲击较小,利润同比下降32.1%。三大石油公司所属油服企业得益于一体化优势,尚处于盈利状态,中石油工程技术板块2015年利润34.6亿元、同比增长28.8%,中海油服2015年利润约11.2亿元、同比下降85%,中石化油服2015年利润0.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8.1%。

  ◆ ◆ ◆

  国际石油公司主要应对措施

  面对油价持续下滑,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压减投资,缓停项目、优化资产、减员增效等,减缓油价下跌对公司业绩带来的冲击。一些高成本项目,通过采取减少钻井平台开工数、挖潜改造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维持了生产,美国页岩油钻机数量比高峰期减少近70%,但2015年单井首月峰值平均产量比2014年提高了50%。

  一、普遍压减投资、裁减人员和利用金融市场对冲风险来减缓经营业绩下滑

  目前全球约1500亿美元的北极深海、LNG及一些常规等计划投资项目,因成本过高而未继续推进。英国石油、法国道达尔等不仅2015年压减投资10-15%,且2016年继续压减10-25%;雪佛龙、康菲等和卡塔尔等国家石油公司纷纷宣布裁员计划,雪佛龙裁员7000人、占员工总数11%,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计划两年内对1.4万名雇员团队进行裁减。

  低油价也让国际石油公司勘探开发业务面临较大压力,纷纷采取将勘探投资转向成熟区块、抑制风险勘探的应对策略,挪威石油公司2015年推迟了英国北海、挪威海域等油气开发项目,以通过保持勘探作业相对平衡实现储量增长。另外,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参与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对冲油价波动。

  二、实施资产结构优化、运营模式调整和技术革新等着眼于未来的积极举措

  在资产结构优化方面,国际石油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和优化升级,强化核心优势业务,精简非核心低效业务等策略,获得重置资金,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壳牌公司通过并购英国BG,完善全产业链业务布局,有望提升整体盈利能力。国际石油公司不断调整运营模式,提高管理集中化和标准化程度,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油服公司则聚焦于自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推广应用特色或核心技术以降低成本、抢占市场、获取利润。2015年在美国巴肯地区,钻井特色技术降低了10美元/桶左右的生产成本,实现美国页岩油盈利平衡点有效下移,产量未如预期般急剧下降。

  ◆ ◆ ◆

  国际石油公司应对措施的几点启示

  国际石油公司应对本轮低油价的措施具有一些共性,值得我国石油企业参考借鉴:

      1、非常规油气、深海和极地油气资源的发展战略并没有因本轮低油价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更多是在时间和节点上进行延缓调整;

       2、油价较高时期国际石油公司已实施资产剥离、减人不减薪等瘦身战略,低油价只是加快了瘦身步伐;

      3、低油价持续一年多来,国际石油公司并没有急于实施资源扩张和资产并购,而是维持良好的现金流和满意的股息水平,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4、油服公司面对工作量减少和服务费降低,推进技术革新,降低服务成本,采取优化组合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责任编辑: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能源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涉及资本市场或上市公司内容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能源财经网)”的作品,凡属媒体采访本网或本网协调的专家、企业家等资源的稿件,转载目的在于传递行业更多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删除。电话:400-6197-660-2 邮箱:119@itd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