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新能源汽车 谁会成为中国版特斯拉

特斯拉

2014年,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特斯拉风潮将电动汽车真正意义上地引入到汽车消费市场。同时,特斯拉概念在资本市场上也翻江倒海,以致引发产业资本争相跟风涌入,包括身处不同领域的企业跨界进军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如今,两年时间稍纵即逝,“裸泳”的公司开始逐步显现。

讲概念讲故事终有结局的一天,而决心涉足整车制造的企业已经开始将电动汽车驶出PPT。9月份,多家跨界造车的企业不约而同地宣布“大动作”,跨界造车迎来一个高潮期。先是前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正式加盟乐视汽车,然后是苹果公司宣布推出新能源汽车的时间表提前。另外,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也在跟随习近平访美期间表示,旗下收购的美国电动车品牌菲斯科将于明年中期复产。

从跨界进军电动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来看,大致可分为传统制造企业及互联网企业两大阵营。证券时报记者通过梳理两个阵营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追踪新能源汽车新贵们的动态,探讨跨界造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以期寻找下一个特斯拉。

上下游企业谋求“逆袭”

不想制造电动汽车的电池企业不是好公司。从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无疑是进军整车制造的主力军。

从技术层面上看,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生产电动车有行业优势。特别是身处上游的电池企业,由于掌握着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对相关技术及制造环节较为熟悉,在整车制造的过程中能少走弯路。海通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的分析师认为,电动车本身的技术壁垒比市场预期的低,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执行力较强,如果进军电动车获得成功是大概率事件。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相关企业不得不谋求向汽车产业链中最核心的环节转型。随着新能源汽车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风口,产业资本也日益青睐这个新兴领域。这必然导致未来各企业间竞争加剧,甚至某些细分领域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

以国轩高科为例,日前,川财证券在参加公司的交流会后表示,尽管今年第四季度行业仍处于旺季,但天花板已经出现。理由是,磷酸铁锂电芯供应紧张将于2016年底前逆转,其中的原因包括2015年上半年投建的电池产能经过2年建设期开始释放。简单估算,2016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万辆,对应新增电池需求量为7.2gwh,而2016年比亚迪、力神、国轩与万向A123的电芯供应量就已经增加了7.5gwh,价格战不可避免。

而整车制造一直把控着整条产业链中最核心的价值,具有较高的话语权,上游供应商及下游经销商不得不依附于汽车制造厂商,并将大部分的利益拱手相让。随着部分零部件企业传统主业出现下滑或存在潜在下行风险,同时在政策的支持下电动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因此利用当前契机进入整条产业链中具有较高回报的环节。

觊觎整车生产资质

从目前来看,其它领域的企业想涉足整车制造,主要通过申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以及收购汽车厂商“曲线”获得生产资格两种途径。

其中,通过并购获得生产资质最具代表性的为万向集团。旗下控制着万向钱潮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万向集团,此前一直苦于无法获得整车生产的资质。2014年,万向集团斥资约1.5亿美元收购美国豪华电动汽车厂商菲斯科。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菲斯科的消息甚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