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借势?谁借力? 江淮大众欲搅动中国新能源产业格局

谁借势?谁借力?  江淮大众欲搅动中国新能源产业格局

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可能因为江淮与大众的合作而产生变革吗?问题的答案将在5个月后揭晓。

9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与江淮汽车在德国沃尔夫斯堡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正在就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合资公司的投资规模、商业模型等细节尚未确定。”该公告中称,双方力争在备忘录签订后的5个月内商定并签署正式协议。

事实上,从最初传出双方接洽到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时间才仅仅过去一年还不到。去年10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对江淮汽车的生产情况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进行考察期间,曾表示会亲自跟大众“牵线”,以促成双方的合作。

由于当时时值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新任大众汽车CEO马蒂亚斯·穆勒(Matthias Mueller)也陪同前来,因此李克强总理的这次喊话也使人们对江淮和大众的合作产生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本次双方的合作也选择在杭州G20峰会结束,默克尔再次访华之际,显然赋予这次合作背后更为深厚的含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双方合作的消息出来后一天,财政部亦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通报,公开曝光了五个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骗补或谋补典型案例,共涉及财政补贴资金10.1亿元。

消息一出随即引起国内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未来走向的高度关注,而“江淮-大众”在此时腾空出世亦格外具有划时代意义。同时可以预见,这个合作今后仍将面临诸多变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亟待重整的情势下,这个合作最终将如何被摆置及验证,前路仍充满问号。

国内首家新能源合资企业?

在国家总理的“牵线”近一年后,“江淮-大众”终于腾空出世。

据两家企业9月7日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以新能源汽车产品为基础,成立一家研产销一体的合资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出行方案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而目前正在就该合资企业成立的前景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合资公司的投资规模、商业模型等细节尚未确定。

“此次双方初步达成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意向,如果双方合资合作能够顺利实施,预期会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和品牌溢价能力,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但实际效果目前尚无法评估。”江淮汽车在公告中称。

对于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先生也强调,“我们期待与大众汽车立足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我们希望将这种模式打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合作新形势下的新模式”。

“大众与江淮将一起深入地探讨各种如何更好地利用我们双方的资源上,包括现存以及未来的车型平台,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为早日实现打造有竞争力的产品策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席执行官海兹曼教授说道。

虽然有分析指出,根据中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同一家外商可在国内建立最多两家生产同类整车产品的合资企业。而目前大众在中国已经拥有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两家乘用车合资公司,因此此次与江淮组建的合资公司将是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做法。但同时又有声音称,去年6月份国家主管部门曾专门针对电动乘用车企业开放单一生产资质,同理,电动汽车或不在上述产业政策限定范围之内。

而在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成立的新技术合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例子。当时双方宣称将为中国市场设计、研究和开发新电动车、电力传动系统、车用动力电池和电动车的相关零部件。事实上,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后来研发并推出了量产电动汽车腾势。

时代周报记者留意到,在该份备忘录中提到:“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框架下,乙方(江淮汽车)愿意在有条件的前提下支持甲方(大众汽车)及其关联公司在中国实现碳排放与燃料消耗限值达标。”

从今年1月1日起,工信部发布新修订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和《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正式开始执行。根据标准规定,直至2020年要求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5.0升/100公里。这无疑对合资和自主品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上对于之前因碳排放造假而深陷亏损的大众汽车集团来说,更是一个扭转品牌形象的好时机。

据工信部早前发布的《2015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情况》中公示,大众汽车(中国)、上汽大众以及一汽-大众去年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8.31L/100km、6.75L/100km、6.77L/100km。而江淮汽车去年的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则为7.05L/100km。

而早前国家发改委也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寄望通过积分制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以此让政府补贴顺利退出,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来激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赵卓然】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