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式兵败 美国A123破产被并购背后

当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向A123系统公司(简称A123)在北美最大的工厂利沃尼亚工厂打出开业祝贺电话时,他绝不会想到,仅在两年之后,这家全球领先的车用锂电池制造商会以申请破产保护和被收购的结局收场。

2012年12月11日,也就是在A123申请破产保护的两个月后,中国的万向集团收购A123获得了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的批准。之后,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1月28日晚,美国外资审查委员会(CIFUS)审查通过万向集团收购A123。至此,这场广为外界瞩目的收购案尘埃落定。

与此同时,整个业界也正在思考为何A123在技术、融资、政策都非常有利的情况下依然走向了没落。

巨头诞生

说起A123,就不能不提到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麻省理工大学科学与工程学教授蒋业明。他在2001年年初发现了一个可能改变电池制造的变革方法,即胶体表面力,这种力可将电池里的正负极颗粒自动按照正负极分组。正是基于这一发现,蒋业明随后与A123的另外两位创始人,用一份20页的PPT陈述说明及从实验室里带出的0.5克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获得了来自美国政府10万美元的拨款,并在2002年波士顿大学的光电子企业加速器中心宣告成立A123。A123在同年就获得了来自红杉创投等公司高达830万美元的投资。4个月后,摩托罗拉及美国高盛公司被这一新型电池的前景所吸引,于是,向A123投入400万美元。

“从A123成立,来自华尔街知名投资者的钞票就没有断过。因为,A123让他们相信这家企业能够迅速改变并引领电池工业,即把当时能量密度不足、易于发热的锂离子电池,变成具备竞争力的、足以满足从电钻电池到汽车电池的需求。”美国JC研究咨询公司总裁常劲告诉记者:“这其中不得不佩服A123强大的公关能力。”

A123也没有让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失望,它以37100万美元的成绩,荣膺纳斯达克2009年最大风投IPO,并且凭借强大的资本运作和市场推广,快速超越老牌电池企业,市值一度高达26亿美元。

常劲认为:“A123此时光鲜的外表掩盖了它在成本及制造环节的短板。此短板也为这个巨头的黯然退场埋下了隐患。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新能源政策其意图是恢复产业立国,对A123来说却是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A123原本只是一个轻资产的小型研发公司,除设置在美国的磷酸铁锂电池研发中心为其所有外,其他制造环节都是和美国之外的当地企业合作完成,比如,电池正极材料粉末制备在中国常州,正极制造在韩国,电池组装在上海。在进入汽车动力电池行业之前,A123的电池产品主要应用在美国公司百得(Black & Decker)所有的得伟电动工具品牌。可以说,A123根本不具备大规模独立的汽车电池生产能力和经验。但随着2009年奥巴马政府推出新能源政策之后,A123几乎是强行被召回美国本土,并被包装成电动汽车锂电池制造业的一颗明星。

仅2009、2010年两年,A123获得的美国新能源政策扶持贷款就高达2.5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新能源政策扶持贷款的十分之一。这让在美国政府支持下的A123看起来似乎从不缺钱。但事情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按照美国政府新能源支持贷款和补贴的政策,A123必须回归美国本土进行生产才能获得相应贷款和补贴,而且,必须要在三年内创造1000个工作岗位,达到1000台电动汽车电池的产能,才能获得全部补贴。

为了搭上奥巴马政府24亿美元新能源贷款的快车,美国的豪华电动汽车制造商菲斯科(Fisker)、美国通用汽车的Volt电动汽车,以及丰田普锐斯PHEV电动汽车都先后批量采购或计划采购A123的电池产品。这使得A123开始拼命扩张,2010年9月,A123在北美最大的工厂利沃尼亚工厂开业。如果这家工厂开足马力启动全部产能生产,预计每年可为3万台电动车提供电池组。

“如果这种扩张发生在一家营收状况良好的企业身上无疑是非常可喜的,但A123显然不在此列。A123的生机勃勃不过是一种假象”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

事实上,A123的技术之所以厉害,是它有办法将锂离子电池的磷酸锂铁正极材料制造成均匀的纳米级超小颗粒,因颗粒和总表面积剧增而大幅提高了电池的高放电功率,且整体稳定度和循环寿命皆未受影响。但其高昂的成本却是A123产品的巨大缺点。在扩张之下,A123有了一组华丽的营收数据,从2006年的3435万美元到2011年的近1.6亿美元,年均30~40%的增长速度令人瞩目。但是比营收增长更快的是成本开销。2006年,其3400万美元的营收带来了1600万美元的净亏损,2009年的营收9100万美元,而同年净亏损高达8660万美元,2010年的销售额不到1亿美元,而净亏损就高达1.5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5年A123一直在亏损,从未赚过钱,甚至是营收越多亏损就越大。

“产品高昂的成本及盲目的扩张,让A123沦为了一家靠着高昂的政府补助和大量借款维持现金流的公司,这样的企业一旦市场出现一点风吹草动,或者政策出现了偏向,那么公司的持续发展就岌岌可危。”常劲告诉记者。

2012年3月,A123为其急速扩张产能付出了代价,承认它生产了一些有缺陷的电池,不得不耗资5500万美元召回,并导致通用汽车因此直接放弃了与它的合作。同时,菲斯克因没能让它的新产品卡玛电动汽车及时进入市场,再次削减了对A123电池的订单。此时,A123一方面付出了大量赔偿金,一方面没有获得预期订单的销售收入。破产对A123来说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2012年10月16日,背负了太多包袱的A123公司终于向美国特拉华州破产法院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

“在我看来,A123的破产完全可以当做是美国政府‘政策引导产业’的经典失败案例。”常劲告诉记者。

前途去向已明

A123被万向集团纳入麾下已成事实。但之前可谓受尽美方的“刁难”。

一位万向集团高层人士回忆说,那时,万向收购A123一直处于极为微妙的境地。过早透露万向集团收购A123的具体用意,无疑将刺痛美国敏感的神经。如果美国政府以危害国家安全为由否决了该收购,万向集团寄希望通过收购取得核心技术的战略愿景就将落空。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不情愿万向集团收购A123,主要是由于万向集团对A123的收购在美国有些人看来是中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获得先进技术。尽管万向集团已经排除了收购A123公司曾经的军用子公司,但万向集团仍能为中国军方生产电池产品,甚至可能因为收购了A123从而间接变成美国军方零部件的供应商。

“这担心有些多余,虽然A123的技术非常有可取性,其在军工领域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但其电池能量密度低于其他锂电池技术,使其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先进,甚至有可能在未来会被取代。”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美国之前对此次收购百般阻挠,也许只是一个障眼法,一方面希望继续抬高收购价格,另一方面试图证明A123技术的先进性,从而将中国牢牢钉在这条技术路线上。”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