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年报泄密 业绩大幅下滑的背后分析

 

一纸年报将素来被看作“汽车自主品牌标杆”的比亚迪瞬间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不少人口诛笔伐的焦点。

这2011年年报刚一面世,《上海证券报》很快便据此揭示了比亚迪“精准做账”以求保荐人免受处罚的全过程,而同日的《北京商报》则更是不依不饶地上溯至2010年比亚迪的上市数据,对比出了这位“资本运作高手”当年IPO财务包装时的点点滴滴。

对此,有人开骂,有人叹气,有人喊冤,也有人欣然接受。

2011年10月,比亚迪北美总部在洛杉矶成立。但事实上,此时正是比亚迪在国内为业绩大幅度下滑而焦头烂额之时。

争议中的关键数据

49.04%,这是最终定格于比亚迪2011年年报中营业利润的同比下降幅度。在去年的年中财报里,比亚迪上半年营业利润仅3.27亿元且同比下降87.55%,三季度财报的营业利润降幅也高达84.49%。这接近九成的连续下滑,使得那些从比亚迪一上市就对其一路看好的投资者们,不得不提早做好心理准备来接收一份极其难看的成绩单。2011年,比亚迪488.27亿元的全年营业收入仅同比小幅增长0.78%,净利润13.85亿元却同比大幅缩水45.1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仅6.29亿元,同比缩水69.62%。

“谁都以为比亚迪年报中会出现接近90%或者至少超过50%的营业利润跌幅。”居正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刘平厚坦言,“从降幅90%拉回50%以内,恐怕是用心良苦。”记者了解到,《保荐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公开发行证券上市的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者,证监会可据情节轻重,不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未来3到12个月内具体负责的推荐,情节特别严重者则撤销保荐人资格。而跃然于比亚迪年报中那恰好踩着“50%”红线的“49.04%”,自然就此成为了外界指责其与保荐机构瑞银证券及两位保荐人丁晓文、汤双定之间“无间合作”的有力证据。

“保荐人的确是安全了。”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汽车行业高级项目经理张君毅告诉记者,“在年报上做财务调整并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拖延应付账款的期限,抓紧应收账款的时间,由此来操作企业现金流,进而改变年报数据。”

张君毅认为,就算不考虑比亚迪年底的压库情况,年报上显示的汽车整体销量下滑但销售收入却增加的事实,其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操作性。而诸如此类的财务手段,只要经过独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便可合理合法化。无论企业在资金链上存在多么明显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一纸数据来搪塞监管部门。“但不管比亚迪做出来的数据是多少,其2011年的糟糕业绩也逃不过每个人的双眼。”张君毅说。

然而,西南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刘峰依据自己对比亚迪的多年跟踪研究,认为该数据既然通过了正规审计就应当给予一定的信任。尽管类似这样一上市就“业绩大变脸”的企业非常少见,但“没必要抠住‘49.04%’这个字眼”,因为“业绩如何我们有目共睹”。

裁员不能挽救什么

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直至2011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的成本率均从未低于80%,但在市场原材料和人工价格都相对平稳的第四季度,其成本率却突然大幅降低。“如此骤降成本,的确很难解释。”刘平厚说。在2010年比亚迪上市前的投资建议书里,其员工数量标注为18.33万人,但2011年年报上这一数据却下降了5700多人。“这巨大的裁员动作在整个汽车行业里可谓轰动一时”,刘峰说,“因为其中还包括了比亚迪负责销售的副总裁夏治冰。”

“很明显,这是想迅速削减成本。”张君毅指出。据他了解2011年比亚迪的研发部门裁员1000多人,运营部门裁员3000多人,而销售部门人数则砍去了近一半。

而比亚迪那一直被业界诟病的销售系统及其模式,在夏治冰早先制定的一系列促销政策中,终于于2011年下半年爆发成为了不可遏制的业绩下滑局面,以致于大量经销商在库存压力面前资金短缺甚至退网。

Jenny Gu是全球知名汽车产业咨询公司LMC Automotive的资深分析师,深谙比亚迪的成长之道。她告诉记者,比亚迪的产品结构一直较为低端,销售手段则经常是大幅度优惠促销,加之销售渠道纠葛不清造成了不少经销商只能损失企业利润来售卖,使得原本售价就多在10万元以下的微利车型更是“赚不了几个钱了”。

于是,比亚迪在重重窘境中选择了裁员。而年报中另一个关键词“毛利率”,随即也泄露了比亚迪销售收入增加但净利润反降49.04%的原因之一。

刘峰解释说,毛利率之所以不升反降,是源于2011年上半年比亚迪购置了不少原材料以备后患,但谁料下半年原材料价格竟一路走低,但比亚迪却不得不依据合同规定而持续采购,因而很快便陷入了资金紧张之中。并且,当整个汽车行业出现萎缩之时,为保证生产线不被闲置而摊销成本,比亚迪将一些刚下生产线的产品归为存货而试图低价卖掉,很快便将其汽车业务的利润拉低了2.06%,严重影响了最终年利润。

“这些可不是仅仅裁员就能解决的困境。”Jenny Gu说,“裁员只是应急的无奈之举。真正在年报上将营业利润降幅减至‘49.04%’的,是年底出售股权的行为。否则,这份年报将着实难看。”

驳回比亚迪

2011年12月27日,比亚迪紧急出售了旗下参股企业佛山金辉高科的33.375%股权,这家净资产1.73亿元的公司被评估到10亿元以上,使得比亚迪一举收获了4.3亿元,使年营业利润骤增30%以上。“这笔非经常性收益,真正挽救了比亚迪。”刘峰说,“但金辉高科的股东却由3家增至5家,日后发展就很可能受限于股权分散了。当然,比亚迪在危急时刻自身难保,哪还考虑这么多。”

对此,比亚迪媒体负责人张宇峰的解释是,公司业绩下滑主要源于整个汽车行业的萎缩和手机业务上大客户市场份额的下滑。他告诉记者,任何股权处置行为都是出于公司发展需要,与是否增加营业利润无关。至于业界对年报中“49.04%”这一数值的质疑,他表示所有数值均经过正规审计,均能准确代表比亚迪2011年一年的各项经营活动情况,“全部都是真实数据”。

“这显然站不住脚。”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私募人士分析说,“所谓的‘整个汽车行业的萎缩’不可能仅仅影响这一家企业。用行业问题来解释如此大幅度的业务缩水,根本说不过去”。

在Jenny Gu看来,尽管近一两年国家部分购车优惠政策的取消,使得汽车市场的不少购买势头确实在2009年和2010年提前释放掉了,整个行业总体销量颇受影响,但“这个因素作为借口还远远不够”。

“但比亚迪给出的解释也并非全无道理。”知名投行澳大利亚麦格理投资顾问公司分析师林志轩告诉记者,比亚迪的三大类主营业务中,汽车和手机业务的营业额分别占比45%左右,剩下的10%为新能源电池业务。其中,手机业务的最大客户诺基亚近年来始终萎靡不振,新能源电池业务也仍在技术攻关而始终在“烧钱”,整体业绩自然不容乐观。

“但长城、上汽等与比亚迪类似的自主品牌,其2011年业绩都还可圈可点。相比之下,比亚迪更应该找找自身产品质量和疯狂扩张等深刻原因。”林志轩说。持有类似观点的张君毅则进一步驳回了比亚迪的说法,称无论裁员还是出卖股权都是权宜之计。因为,裁员是源于比亚迪对市场规模预估的失败,比亚迪在企业实力还远远不足之时便快速扩张以致最终崩盘,“没有任何企业或行业会如此这般疯狂地规模化发展”。

两年前就财务包装?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年报之争刚刚开始,比亚迪又陷入了业界对其IPO上市时期进行财务包装的指责声中。“相比其上市前的财报,此次年报有两个疑点:一是其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大幅增加,二是政府补助和税收减免额度急剧缩水。”刘平厚尖锐地指出。

数据显示,2011年比亚迪存货和应收账款规模无明显变化,但其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高达4.85亿元,与上一报告期(即上市前一年)的2070万元竟相差了20余倍,仅此一项就吃掉了近4.6亿元利润。

“同一数据相差2 0多倍显然极不正常。”前述私募人士指出。并且,年报中关于“政府扶持”这一数据也严重缩水,与资产减值准备数值叠加后,总共让比亚迪减少了超过9亿元的利润。

林志轩详细解释了“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概念。他举例说,这就如同你今年用1万元买了台电脑,若计划五年后废弃不用则每年仅摊销掉2000元成本,即资产减值准备为2000元。但若一年后就打算扔掉这台电脑,则资产减值准备就骤升为1万元,即你一年就在IT设备上投资了整1万元。

“这的确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灵活概念,应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就可以得出相距甚远的结论。”林志轩说,“通常这类不违法的会计处理,只要数值不太离谱则没人会追究,行业上也常默然认可。”张宇峰告诉记者,年报的资产减值准备细分为了计提坏账、开发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等好几项,后两项数值就达到1.52亿元,在当下行业发展减缓和新能源技术攻关尚需时日的情形下,“这每一项数值都不是凭空捏造的”。

刘峰也认为,比亚迪去年最突出的是存货压库问题,要想在今年卖出这些去年的老车型,就势必降价促销,自然会影响预期收益。此外,鉴于行业不景气,经销商方面很可能会出现坏账,因而多一些坏账准备也无可厚非。“至于20多倍这一数值,相比于创业板上那些企业50多倍、70多倍的市盈率,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政府补助的严重缩水,刘峰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称这一方面源于房地产调控后政府部门“资金也不那么宽裕了”,一方面也因为比亚迪去年受限于资金短缺,在新能源研发、建厂等赢得政府补助的领域不再敢有多大动作,“这一非经常性收益自然下降不少”。

被默认的行为

“很难说比亚迪从未动过自己的财报。”张君毅指出,“财报上的数值,往往各种可能性都有。”

他表示,每个企业上市时期都可能有过粉饰财报的行为,但如果去掉这些修饰后企业还能够生存甚至活得有声有色,那股民也就认了。问题在于,一些企业在去掉包装后立马漏洞百出、生计堪忧。“包装财报,比亚迪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但关键是其背后的业绩实在让人难拾信心”。

事实上,这家最初在港股上市,如今却在如此糟糕的业绩下回归A股的企业,其最大的问题出在自己以“巴菲特相中的”中国汽车行业自主品牌标杆自居,以根本无力胜任和消化的规模急速扩张。

“比亚迪能顺利回归A股,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因为其只有回归A股才能更便利的融资和发展。”张君毅说,“毕竟,比亚迪是我国自主创新的标志和形象之一,不论出多少问题,国家都可能给予其最大程度的融资便利。”

的确,就在2011年比亚迪最困难之时,证监会就批准了其公开发行60亿元人民币债券以解燃眉之急,期待它能够就地反弹、东山再起。

“可以这么说,比亚迪可能最终会成熟,因为它不能倒、不该倒,也不会倒。”张君毅说。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责任编辑:肖何】
    免责声明: 能源财经网所提供之信息,不能保证其完全实时或完全准确,也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